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流传在陈仓区的古乐——“姜马察回” (杨苍勤 靳宗让 杨天成)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杨苍勤 靳宗让 杨天成  浏览量:433 

 

在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很早就流传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民俗音乐,它主要用于迎神赛社、祭祀祈福等活动,担当着迎神或祭祀礼仪中的仪仗演奏,表示神仙下界察巡四方,所到之处妙音回旋,妖邪皆除,“察回”之名由此而来。

    “姜马察回”流传颇为神秘,祖上有训:传男不传女,严禁外传流散。故其流传范围仅限姜马二姓,加之独特的表演形式与别举一格的音韵和旋律,在关中地区绝无仅有,故以村而名,称之为“姜马察回”。据资料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应当时驻守汉中的国民党军队邀请演出,在汉中一带活动半月有余,影响较大,1953年和l955年曾两次代表原宝鸡地区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会演,分别获得奖旗和奖牌(奖牌现存于姜马村委会)。2007年,“姜马察回”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姜马察回”起源无从考证。1982年,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音乐干部陈晓因编辑《宝鸡民间音乐》集成,与民间艺人座谈时,老艺人马定乾、马选、姜世英将保存完好的清乾隆22年(1757年)察回班演出的账本,和手抄本道情台词献出以供研究。当时笔者任阳平镇文化站长,也曾目睹了保存完好的账本和演出剧目手抄本。据此可以得知,“姜马察回”早在200多年前就是一个完整的演出班社,且有严明的管理制度。

    “姜马察回”分“行乐”和“坐乐”两种。“行乐”是配合迎神赛社,充当游行队伍的仪仗乐队;“坐乐”则是和道情结合起来,为祈福、还愿而进行的固定性演出。乐人们膜拜在神祗面前,尽情地歌颂神恩,劝导世人心存良善。

    “姜马察回”音乐由文乐和武乐组合,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它的乐队编制在鼎盛时期多达40人以上。

    管乐:笛子数量不限,笙1支,箫2—4支,马号一支,由于坐乐演唱时,与道情结合配有弦索,板胡一把,二胡若干,三弦1—2把,月琴l—2把。音乐演奏以笛子为主,全用帮笛,筒音定为“1”、“4”、“5”,根据曲目要求自然转换,其它管乐随之而和,有个别曲目,起始马号长鸣,以示威严。

    打击乐:干鼓、锣、堂鼓各一面,主要用于坐乐;把儿鼓二面(把长一米左右),乳锣一面(俗称疙瘩锣),云锣若干或一组(六面),中钹一副,铰子一副,水子(碰铃)4—5副,尖板一副,渔鼓一副,叮叮一副,手锣一副,桄桄(梆子)一副,其中尖板、渔鼓为一人演奏,其它均是一人一件乐器。行乐时把儿鼓指挥节奏,坐乐时,干鼓、堂鼓指挥节奏。

    据传,“察回”音乐原有曲目近百首,惜绝大部分已失传,现保存的曲目仅有二十余首,主要有:《罗江怨》、《风搅雪》、《钉缸》、《路曲》、《征东》、《高调》等。乐队编制和演奏形式与西安鼓乐十分相似,有专家断定,此乃宫廷音乐的流变,其格调清雅、高古,节奏感十分鲜明,置身于音乐氛围之中,一种飘然欲仙之感油然而生。

    “姜马察回”中的坐乐,俗称“姜马道情”。由于“察回”音乐主要用于迎神、庙会的仪仗,与其相伴而生的道情,受道观经韵艺术的影响较大,在长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大量吸收了道教的经韵,并受到西府小调、秦腔、眉户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将说与唱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姜马道情”唱词多为七字和十字,兼有五、六字长短句,有的多达十字以上,说唱道白全为方言俚语,先说后唱,武乐开头,开口多用于散白,即唱散文;唱时无伴奏,弦索只用于过门。过门后静场,一般多为强拍开口,比较随意,所有唱词韵辙规范,白口分散白、韵白两种,比较上口。唱腔分“哭板”和“滚板”两种,属无板、无眼散板类型,其它均为2/4节拍,每唱到高潮处,唱词反复一遍,可吟可唱。这时所有人员乃至围观者齐声附和,用哎、咦、呀、嘿等虚词帮腔以烘托气氛,表现出欢快、明亮和豪放的特点,达到人神共娱的效果。

“姜马察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关于它们的源流和艺术价值,有待于专家学者们作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