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杨虎城将军在虢镇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杨参政  浏览量:730 

杨虎城将军在虢镇

杨参政

一、吴新田随阎入陕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北京政府发表阎相文为陕西督军后,原任督军陈树藩以恃陕西省长刘振华之支持拥兵自卫,拒不从命。北京政府即授命阎相文率兵入陕,武装驱陈,阎除统帅自己的第二十师以外,还有吴新田的第七师,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和张锡元的第四混成旅等部。由于军力强大,且有政府支持,他们即迅速进军。第十六混成旅经渑池、陕州向潼关进发,第七师由紫荆关入陕,其他各部随阎在后。时因冯玉祥与陈树藩的部下郭金榜素有旧交,郭即以陈之密情实告于冯。于是入关军队在阳郭镇、灞桥等地连胜数仗,进展更快。为时不久,及逼近西安,陈本拟守,但当他发现刘振华并非诚意支持而持旁观态度时,便向咸阳退却,吴新田由是进驻了西安。

二、   陕青年请杨驱吴                               

吴军进驻西安之后,趾高气扬,无视人民,尤其看不起青年学生。在一次玩球场中,即与省立一中等学校学生发生冲突。吴军驻地于一中操场仅一墙之隔,士兵经常抢学生篮球,并多次毒打学生,以致造成惨案。青年学生认为吴军如此霸道,必须予以抵制,于是他们便于其他各校学生串联,组织学生会,并星夜派人奔赴陕军驻地请求援助。他们跑遍了兴平、颌阳、富平等地。又集结于耀县,请求杨虎城进驻西安,杨以久受陈、刘之排挤歧视,因而义愤填膺,加之青年学生的强烈请求,更坚定了杨进军西安的决心。当机会同孙岳、李云龙、甄寿珊等,先后向西安进发。吴新田闻讯后,与杨等之隔阂愈大。又因冯玉祥当时已有霸陕野心,并欲在其目的达到后,利用杨等,所以对杨之进军西安佯装不知,知之不阻。于是杨部即长驱直入,在驻遂陈树藩的同时,也将吴新田军队赶出西安。陈树藩一直逃往四川。吴新田部多由大散关、天水等地窜入汉中。在驱陈、吴的斗争中充当前锋的就是杨虎城部队。杨是陕西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嗣后,杨部所属孙蔚如、李德升等分路西进,军队进驻西府几县。总指挥部驻扎虢镇。

三、吴被驱窜入汉中

吴新田的第七师被迫撤离西安,依靠武器装备优于杨部,再加入关时随着冯玉祥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也打过几次胜仗,士气还比较旺盛。在初与杨部接住中,尚有招架之力。但因陕军多系三秦健儿,几经交锋,吴军士气低落,以致所到之处,吴军披靡,及过兴平,犹如秋分扫落叶,吴军不得已而缩小目标,分路溃退,狼狈逃命。吴本人则率亲随直向千、陇而奔天水,其余一部分在宝鸡各处急渡渭河,仅在宝鸡城南就有千余名官兵丢掉武器,扔弃车辆,哭泣嚎啕,竟相逃命。其时渭河大涨,既无便桥,又无船只,善游泳者尚可勉强渡过,不习水者多被冲走、淹没。夜半尚有打着灯笼找人扶渡的官。时见灯笼被水淹没,其状甚为凄惨。                                              

四、杨虎城进驻宝鸡        

吴军溃逃汉中,杨部停止追击。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杨部军队进驻宝鸡的有张自强、冯钦哉、王敬哉,进驻陇县的有孙蔚如。进驻千阳的有孙辅丞(孙沧浪)。麟游、长武、永寿等县也有杨的部队。总指挥部则驻扎在虢镇,杨本人驻木梁集梁寿珊家中。杨部当时存在着兵员不多,枪支不足,武器破旧,军服不一等情况。如进驻陇县的孙蔚如部,官兵共有一千多人,有的兵还拿不到枪,并且军纪也差。唯一的统一标记就是无论官兵,军帽上有一道红圈。当时流传说:民国过了十三年,军帽有个红圈圈“。杨部驻定后,立即开始了整训与补充工作。

五、物资足军容改观

吴军在仓慌溃逃中,沿途丢掉的大量武器、军服、车辆辎重均被杨部所获。如在虢镇渭河南的凤鸣村就获得了大炮四门,以及机关枪、弹药服装车辆和其它方面的军用物资,为杨部的扩充壮大创造了较优厚的物质条件。于是在休整时即利用沿途所缴获的各种军需物资装备,成立了炮兵营、机枪营、机枪连。补充并统一了服装,势力骤然扩大,军容为之一新。由于吃粮当兵的人多了,便把连扩为营,营扩充为团,把岐山的韩清芳编为团长,王鸿骞编成游击司令,孙辅丞提升为营长,编四个连。陇县的县长由孙蔚如的军需长屈瑞棠、副官长马之仁先后兼任。宝鸡县长由李正午充任(离任后,宝民竖有德政碑纪念)。这些人在当时多属居官清正惩刁警玩,地方赖以安静,人民众口皆碑,至此杨军不仅实力扩大,军容改观,且在政治方面深获民众之信任。此情此景在当时军阀混战之局面中难能可贵。

六、求进步思想日新

杨虎城由于深受靖国军思想陶冶,十分重视军队的纪律教育。每到各地善于结交文人志士,如魏野畴、米赞城、窦荫山等。到宝鸡后,杨驻在虢镇梁寿珊家中,及与之交友,离虢后经常与梁有书信来往。在杨驻虢镇时,魏野畴亦到虢镇与杨畅谈军事、政治方面的问题,由于魏的进步思想对杨的影响较深,在杨的部队中设有“政治宣传处”主管宣传教育工作,这在当时陕西的军队里确系独创。杨之本人,虽出身于行伍,但对学习要求非常迫切,既爱作诗,又有时自拟布告。而且杨的诗作及布告通俗易懂,思想性强,富有感召力。如他的诗作有:“夜半雁声过,征人感慨多。志坚开金石,行正见节操”;再如:“杀!杀!杀!杀死吴新田,夺获陕西妇女财宝,壮志冲云霄!”进驻虢镇后,他未了整顿军纪,效法汉刘邦入关的约法三章,拟有这样简明的布告:“不守军纪者枪毙!违抗命令者枪毙!逼死人命者枪毙!”布告一出,秩序井然。又如,吴新田由大散关出兵与刘振华谋取西安时,杨之防地,首当其冲,他便出示了这样的布告:“近闻刘、吴蠢动,图谋祸陕,我军誓死截击,以遏乱荫。望我当地父老,万众一心,协助我军,歼灭刘、吴,安静地方”。布告出后,吴军尚未出大散关,杨又泰然自处说:“……泰山应昨,蠢儿奈我何!”又说:“行尽山城与水城,柳自青青花自明。”并足以见其思想日趋进步,有热爱故土,保卫桑梓的感情。后于李虎臣坚守西安八月,粉碎刘、吴再次祸陕阴谋,当不是出自偶然了。

七、好学习文武兼顾

杨虎城将军顽强地学习精神,除了表现在习作诗文和自拟布告以外,还非常重视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和军事学。他在魏野畴那里学习政治、军事,又从窦荫山、梁寿珊那里学习四书五经和三民主义,尤其是在魏野畴的影响下,使他后来成为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有句格言“满招损,谦受益”,他以此警句,经常铭刻在心。他的部下孙蔚如系儒士入伍,爱好诗文,杨即虚心向孙学习,并与之探讨诗词的写作要领,阅读《诗韵集成》。从外表看,杨是一个雄赳赳的武夫,而内心却谦恭礼士,不耻下问,是一个斯文将领,虚怀若谷,常常感动部下与无形之中向他学习。如其部下冯钦哉看了杨作的诗,即时就吟出了:“看破世事金能悟,识透人情剑欲鸣”的诗句。由是可以看出杨虎城身教之结果,他是一个文武兼长的将军。

八、严军纪爱惜民命

杨虽是靖国军的一员,但其部下多系乌合之众。驻虢后,虽一再重视纪律,其部下总免不了滋生事端。驻虢不久,即发生了一件部下强逼民女成婚之事。抬亲之日,尽管女方全家气愤,但慑于武力之威胁,面对荷枪实弹之官兵束手无策。其女之兄李德新,从梁寿珊之子梁维藩口中,得知杨虎城驻在梁家,即粗略写好诉状,暗藏袖内,一找其同学梁维藩为名,冒死撞入杨的卧室,意欲向杨诉屈。杨虽系将领,但平时不让卫士守在身旁,免得房主厌烦,却在卧室暗处设有“警铃”,如有事,只要轻拉牵绳,卫士立即闻声而来。当李德新近身时,杨疑以为歹徒,然而态度自如,即未呵斥来人,又未准备自卫,只将引绳轻轻一拉,卫士们即蜂拥而上,在捉拿与捆绑李的同时,发现了李的诉状,当杨看到诉状上的情况时,立即制止卫士们对李的扭打,并对卫士说:“军纪为先,人命为重”,而且立即派人调查实情、合理解决。此事如遇其他官长,对撞入者不是重打,便是严责。但杨却先从军纪人命着想,置自己安危于人民之下,亦异于一般武人之作风。

九、重教育创办“渭中”

杨虎城进驻虢镇,经过一度的军纪整顿,安定了地方秩序。后来他巡视虢镇高等小学及南北二堡初级小学,看到学校设备简陋,学生人数不多,经费比较困难。因此,为了提起地方人士重视教育,便对两初小补助了一笔钱。从此杨即注意文化教育,当杨了解到宝鸡县还没有一所中等学校时,他及召集虢镇有关人士商榷,拟在山西会馆东边空地,创办一所中学,以利于青年学生之就学,研究结果,大家非常赞同,因近渭河,取名“渭滨中学”公推当地绅士王西渠、王子清、李紫垣、王紫京等负责筹建。其校舍建筑及招生所需之经费,首先由杨筹捐,再拟请宝鸡、凤翔、千阳、岐山、扶风、眉县等各界人士援助,后因杨军东调,计划虽未全部实现,而省立二中迁虢镇后与该校合并,校名虽更,但仍利于地方青年学生之升学,达到了创办之目的。此事至今仍被人们称道,足以见其杨虎城之重视教育。

十、纳贤士任人唯才

杨虎城自击败吴新田,进驻宝鸡后,极力推行“军队军事化”。首先命令部下和地方人士打成一片,引用当地处事公正而享有群众威望的人士担任文武要职。通过他的部下孙蔚如与绅士刘茂轩之同学关系,协商同意李正午为宝鸡县长。继而得知虢镇北原有礼村魏继彦毕业于四川讲武堂,具有一定的军事专长,即委以连长职务。对老部下孙沧浪和李烟杆子(绰号)的英勇善战,便取其所长,分别予以要职。孙、李在作战时,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孙的卫士黑娃、强娃等人,在南王战场上只知冲而不畏死。直杀得吴兵胆战心惊,闻风而逃。因此当地曾有民谣:“吴新田没点检,三番五次进西安……”的讽刺,由于杨的礼贤下士,用人得当,驻军又能与当地人士密切团结,即西府各县中驻军虽然不多的千阳、麟游、长武、永寿等县,均亦平安无事。

十一、习戎略指挥有方

杨虎城不仅招贤纳士,知人善任,而且在指挥战斗中战略高明,部署有方,多次战役均以指挥得当而出奇制胜。

一九二五年初,刘振华为了扩大自己的底盘和势力、阻止国民二军进入河南,把他自己在陕的镇,镇嵩军全部调往豫西,支援憨玉昆反对胡景翼。胡憨战争时,刘即请吴新田回汉中。当时驻防在宝鸡一带的杨虎城分析了吴军逃窜汉中后,经过一段休整,且又凭藉武器之精良,加之又是奉命东调,其占据西安之心甚切等情况,首先断定其必败于以逸待劳。在外围方面,当时驻防凤翔的党玉昆又从不掣肘于杨,而岐山的韩清芳、王鸿骞已属杨部所辖。于是当吴军从汉中经益门镇长途跋涉至宝鸡时,杨已将其驻防千、陇、宝鸡等地部队集结于虢镇北之周原一带,毗邻凤翔、岐山,严阵以待。

当吴军准备从千河魏家崖上原据有礼村时,杨为了彻底弄清敌情和地形,亲临前沿阵地侦查情况,他把自己的指挥所设在拒敌五里的南王村柏树que 内,并构筑了工事(当时驻南王村的杨部是孙沧浪营)。腊月中旬,双方首先接触,吴军发起进攻,已离三四百米,杨令所部仍不还击。俟敌逼近,一声号令,杨部居高临下,弹无虚发,猛烈的炮火使吴军自相践踏,夺路而逃。当即死伤四十余人。又因吴军地形不熟,在败逃中走错了路线,误入没有出路的寺沟,进退不得,被杨军俘虏六十余人。次日,杨于虢镇发给俘虏每人银元两块,资遣返回。此举大大地动摇和瓦解了吴方军心。腊月二十三日吴军又对杨部设在南王村的后卫部队发起总攻。杨即令营长孙沧浪从敌之左翼迁迥接近,连长魏继彦率部于敌正面接触,杨亲率卫士从敌之右侧猛冲过来,杨只身匹马,冲锋在前,勇若猛虎,如入无人之地,士兵们目睹司令之英勇无畏,个个争先恐后,吴军三面被夹,大败而归,两军对峙一个礼拜,吴军寸步难进,此次战争由于杨及孙、魏将领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营长孙沧浪的卫士黑娃、强娃二人在继续毙敌二十余人后,因深入敌营而阵亡,杨虎城亲令下属为其购买寿材,杨、孙含泪盛殓,埋葬于南王村之斜道口。此举感动了所有将士,在一次战斗中,士兵蜂拥而上,击溃吴军,仅魏继彦部的付金娃等人赤手空拳即打退好多敌人,缴获好多枪支。

周原一战,杨军士气更为旺盛。杨即率师先吴于北大路,达三原而后抵西安,与李虎臣坚守古城。

十二、杨东调商民怀念

杨军离虢后,吴军占据了虢镇,由于吴军的纪律松弛,目无人民,加之吴军从汉中带来四川铸造的“当二百”铜元,虢镇不能流通使用,(当时虢镇流通使用的是“当百元”,“当伍拾”,“当贰拾”,“当拾元”等铜元)这样首先市面上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在货币交易中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后虽被迫使用,但唯利是图的商人,却采取“以大换小”或“以小换大”的手段,啃害民众,从中牟利。加之吴军老兵仍记着陕军驱吴的旧怨,常怀报复,言行不一,事端迭起,民心不安。驻防凤翔的党玉昆部,欲乘吴兵东进,虢镇城防空虚之极,抽调精兵一连,妄图夜袭虢镇,意在得枪占城。不料宝鸡吴部开来一连运输队与虢镇守军密切配合,使党部攻城部队腹背受敌,党军当场被毙六十余人,被俘十八人,次日集体杀于东门外,逃跑者系极个别。这是杨虎城离虢后商民们的第一次受惊,也是党玉昆在虢镇的首次惨败,是时商民对杨将军更加怀念。

附    记   

杨虎城驻宝鸡距今六十余年,参与杨部活动多已凋谢。本人仅就自己的见闻及部分老年人的叙述而写出梗概,错漏难免,请知情者提出修正补充意见。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