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剪叶为“人”,借助烛光在窗纸上照影让太子取乐,尓后逐渐演变成皮影戏。宝鸡县皮影戏何时兴起,无史可考。清末以来民间流传甚广,至今仍兴盛不衰。
皮影戏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因其人物、布景和道具,用牛、驴皮雕刻,亮纱照影,故称“皮影戏”,又因台小、人小、布景小、道具小,亦称“小戏”。
解放前,皮影戏遍及全县,共有班社五十一个,其中有名气的三十多个。这些班社大多由有钱人或爱好者置办,“把式”带箱领戏,在当地或外出为佳节、庙会、婚丧时演出。皮影戏班子小,道具少,简便易行。一个戏班,少则五、六人,多则八、九人,就可演出。一人挑线(唱主角其他人唱配角),一人拉板胡,一人拉二胡,一人敲锣,一人打鼓,有的还兼掌其它乐器。各有几技,相互配合,打、拉、挑、唱,生、丑、净、旦皆会。挑线的为全“把式”,挑技要好,要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喜、怒、哀、乐的表情,把戏演活。俗话说:“一家人吃饭,全凭一人挑线”,就是这个意思。“小戏”比“大戏”,戏箱少得多,一两个小箱子、几个包袱,就可把所有道具武完,搬动比较方便。有一头毛驴驮送,或人背肩挑,就可奔走四方。搭台子更为简单,栽几根椽,用几页板,一个方桌,周围用芦席一棚,就可搭起,前面挂一个五尺长、三尺宽的细纱作为亮子,点一盏油灯,或挂一个汽灯,就可演出。钱也不多,一台戏钱一般十五元左右(银元)。由于皮影戏费事少、花钱少、适合于乡和偏远山区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皮影戏剧目大多是古典历史戏,本、折皆有。调门以秦腔为主,亦有其它个别调门。杨家沟乡巩家泉村李学明,因家境贫穷,跟师学唱碗碗腔皮影戏,学艺出师后,自己置了皮影箱子,组织戏班,他当箱主、领班长。由于人员东拼西凑不好领导,遂下决心让四个儿子学戏、学乐器,组成家庭戏班。李学明亲自挑线,大儿子李辛能唱生、丑、净、旦,二儿子李德唱旦,三儿子李侃唱生、丑、净、旦,四儿子李钱吹笛,孙子李祈劳(李德之子,唱须生兼打鼓)。因祖孙三代唱皮影,又系碗碗腔,人称“大碗”、“二碗”、“三碗”。当时碗碗腔在西府不太兴盛,后改为秦腔。慕仪乡慕仪村马好善戏班盛名远扬,其父马般般,挑线精湛,唱腔出众。马好善自幼爱好戏剧,十岁跟父学艺,天资聪颖,勤学苦练,生丑净旦,样样娴熟,唱腔婉转,宽厚宏亮,吐字清晰,悦耳动听。他唱《滚龙床》、《孙膑坐洞》、《下河东》、《蛇蝎洞》等剧目,曾轰动岐、宝、凤三县。慕仪乡贾家堡贾烈贤,唱旦角出色,挑线亦是高手,他双手能挑四人四马。表演马上马下十八般武艺,镫里藏身,杀回马枪,马上射箭,甚为精彩,引人入胜。晁峪乡皮影戏班,自制影人道具,雕刻精细,表演自如,有立体感。
此外,有名气的戏班还有:阳平乡夹马村习善善,西枸村伍宗良;蟠龙乡钟楼寺村张华;坪头乡营头村贾子明;固川乡枣园村王子岐;周原乡营子头村冯别信;县功镇桃园村赵开泰、郭老八、郭德海、赵藏蛮、杨培植、杨志林;晁峪乡韩昌、宽心娃、吴从绪、郑建民、魏清彦、杨志杰;千河乡产东村蔡世超,寨子村刘正贵等。
皮影戏雕刻匠有:晁峪乡贾川锁、齐林福、千河乡蔡世超、杨家沟乡赵辛丑、慕仪乡张志孝等。民国二十年贾川锁曾在宝鸡县城表演雕刻艺术,他以皮子光亮、平展不卷、雕刻精致、颜色鲜艳、花纹清晰、造型逼真、支撑牢固、挑线灵活等特点,赢得好评,陕、甘两省不少皮影戏争相订购。
以上这些皮影戏班和雕刻者,在发展宝鸡县皮影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解放初,因皮影戏剧目比较庞杂,未作清理审查,曾一度受到限制。一九五六年陕西省小戏会演后,皮影戏才有所发展。一九五四年,马好善在宝鸡专区皮影戏会演中,评为一等奖。一九五六年春,他参加陕西省小戏会演,唱《孙膑坐洞》,荣获一等奖,曾先后任宝鸡县第五届三次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八三年病逝)。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遭受摧残,焚毁戏箱,解散戏班,禁止上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得到新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皮影戏班已恢复和发展到五十四个,涌现出了一批后起之秀,过去演员全部是男的,现在男女皆有,有的女演员不但会演唱,还学挑线、打鼓,皮影雕刻不断创新,更加精致细腻。照亮影幕的灯具由解放前的油灯、汽灯,变为电灯,并有扩音设备,面目焕然一新。一九八O 年,阳平乡宝丰村李生财、杨仁泉皮影戏班,应陕西省文化局邀请,赴西安公演一月,受到西安文艺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目前,宝鸡县皮影戏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