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从河北、绥远分路向山西、河南进犯,国民党军队象潮水一样溃退,山西、河南相继沦陷。日军炮轰潼关,风陵渡吃紧,西安危机,疏散人口,学校外迁。
(一)学校由来
一九三八年,陕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学迁至宝鸡县六川店,一九四O年移至石羊庙,一九四三年迁至虢镇城隍庙。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西安第二中学学生罢课闹学潮,要求:(1)学校迁回西安;(2)公布代办费账目;(3)开放图书馆。当时,校长李步霄,教务主任潘光庭镇压学生罢课,开除学生,强迫复课。全校学生坚持罢课斗争,并选派部分代表赴省教育厅请愿,答应了三条要求后才复了课。始于一九四六年八月迁回西安北大街原校。西安二中所遗虢镇校址,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于一九四六年九月成立了陕西省立虢镇中学。
(二)历任校长
省立虢镇中学成立至一九四九年七月上旬,校长朱映兰。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虢镇解放后,宝鸡专署任命王建若为代校长。一九五一年先后任命董锡均、王未初为代校长。一九五二年任命张光煜为代校长。一九五五年九月免去张光煜代校长,任命安权为副校长。一九五八虢镇中学改名为宝鸡市第二中学,安权为副校长。一九五九年九月任命宋志忠为副校长,同年十一月任命杨永春为校长。一九六二年任命宋志忠为校长。一九六六年四月任命安文秀为校长。一九八二年十月任命李渭水为校长,直至现在。
(三)班级设置
一九四六年八月,西安二中迁回西安,高中、初中各两个班一百六十多名学生随校返回,全部财产移交虢中。留虢中的高中、初中各两班,后又招收高中、初中各一班,共六个班,三百名学生,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一九五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宝鸡专署决定,将虢中高中部合并到宝鸡中学,虢中改为初级中学。一九五四年共有一十五个班,七百六十名学生。一九五六年恢复高中,招收两个班,九十多名学生,初中招收五个班、二百五十名学生。从一九八三年后初中部停止招生,现已成为高中。全校共有二十二个班,一千一百名学生。
(三)开设课程
解放前,虢镇中学,开设的课程比较齐全,有:公民、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动物、植物(高中设有生物课)等十几门课程。那时英语课较深,从初中三年级起已有古典文学的英语课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说英语已成风气。国文课本文言文居多,凡是名著作品,师生都能背诵。
解放后,虢镇中学课程设置:初中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高中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地理、历史、体育等,按全国统编课本或陕西省编的课本施教。
(三)教学情况
解放前,虢镇中学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由校长聘请,选贤任能,注重学有专长,提高教学质量。先后被聘的有:国文教员王建若、史明鉴、棠任英、刘文辉,数学教员杨怀毓、上官伟,化学教员史文义,生物教员牟剑秋,动、植物教员韩树勋等。他们都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学有专科,各有所长。那时学校设有设置教学研究组织,由教务主任按各个人所长将课程分配给教师,自行备课。
解放后,学校校长由上级任命,教师由县教育部门配备。目前,全校共有教师六十五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九十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八。学校下设教导、总务两处,分管教学、行政事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根据不同学科分设政治历史地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音美、外语等七个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能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建立了图书馆(藏书两万多册)、阅览室、理化实验室、动植生物标本室,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九八五年高中毕业生,考入高等学校的一百六十名,考入高中专的五十三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八。
(六)学校建设
解放前,虢镇中学校址原为一座城隍庙,年久失修,庙宇破烂,房屋较少,校舍困难。此后,借用“山西会馆”(今县招待所)房屋作教师和学生宿舍,校舍分散简陋。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逐年改造庙宇,整修校园,使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九六四年春节期间,,郭沫若同志亲笔为该校题书“虢镇中学”校牌,悬挂于校门。现新建教学大楼一座,共一千四百四十六个平方米,可容纳十五个班级学生。并新修读书馆、阅览室、物理实验楼(共一千零八十个平方米),整修了师生宿舍,铺筑了校园道路,使旧貌改观,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