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后,日寇疯狂侵华,抗战区的一些工厂被迫内迁川、陕。迁到西安、宝鸡等地的十余家工厂,遂于一九三九年二月组成了迁陕工厂联合会,会址设在宝鸡十里铺,磋商和处理他们的共同事务。内迁工厂的职工大多是携眷而来,子女无处上学。当时十里铺只有一所张家村保学,无法容纳众多的职工子弟就学。同时政府当局规定,凡工厂职工满五百人的须自办学校。于是,迁陕工厂联合会决定,集资合办一所“宝鸡县私立惠工学校”。经呈请宝鸡县政府批准,将张家村太白庙保学拨给惠工学校作为校址。一九三九年九月,聘请大新面粉厂黄自芳任校长,负责筹备。当时,太白庙房屋大部分被国军五十四师留守处占用,学校只占用一座大厅,无法开课,随即在院内修建了十件教室,四间教职员宿舍,一间办公室,先办起了小学部。设五个班(一年级两个班,二、三、四年级各一个班),共有学生一百九十名。
一九四O年元月,成立了惠工学校临时校董会,由李国伟(申新纱厂经理)任董事长,负责筹办中学。同年二月,迁陕工程联合会购买太白庙东侧土地二十亩,新建教室八间,挖窑洞五孔(学生宿舍),防空洞七个,并整修了道路。但新打窑洞过于潮湿,不能住人,经与驻军磋商将大殿和戏楼让出,作为学生宿舍。于同年八月因陋就简地办起了中学部,计划招生一百名,初一设两个班,而实际招生八十六名。原拟小学增设五、六年级各一个班,但因报名人数太少,只增加五年级一个班。
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O年底,修建学校共花用一万五千元(法币)。其中由大新面粉厂垫支四千三百元,迁陕工厂联合会出资五千六百元。筹集的资金除用于修建校舍外,还购置了桌凳、教具和体育用品。
一九四O年十一月,临时校董会决定,下一年集资建校经费为一万五千元。但到这一年物价上涨,经费不足,学校仅新修教室两座,师生宿舍九间,新挖小窑洞四孔,整修大窑洞四孔,购置课桌六十套,就超支二千六百元。按设备要求尚差课桌二十套,门窗也未油漆。
一九四二年十月,学校修建始告完成。迁陕工厂联合会先后集资六十多万元,校园总面积三十五亩,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所暂新学校。这所学校位于渭北原坡,南临渭水。校门前为惠工路,校内有一条通路叫中山路,中学部分别建在路之两侧。东边八间房子,是导师室和男生宿舍;西边三间,两间为迁陕工厂联合会办公室,一间是校长室,中段的院子两侧叫卧薪院和民院,向后而上左叫群英院,是女生宿舍,右为吾师院和仲尼路,设有图书馆、仪器室和消费合作社。最后边是中学部教室,背靠大同院。由大同路可直通山腰防空洞,洞的右下边有一泓泉,在中学部教室后边平坦处修了一个游泳池,面积约三分,泉涌水清,可容纳数十人游泳。
惠工学校中学部建成后,即定名为“宝鸡私立惠工中学”,挂上了校牌,制作了师生佩戴的校徽,制定了《惠工中学简章》。《简章》规定:“学校校长由校董会聘任;迁陕工厂联合会会员厂及十里铺工业区员工子弟上学免收学费;学校经费由迁陕工厂联合会会员厂筹集解决”等。每月给惠工中学筹集办学经费一千三百五十元,其中:申新纺织厂和福新面粉厂承担七百元,大新面粉厂三百八十元,湖北官布局一百五十元。秦昌火柴厂、震寰纺织厂、业精纺织厂、和合粉厂、华东染厂、善昌新染厂,三秦粉厂、华兴铁工厂等,均有捐助,数额不等。但在筹集中,因有些会员厂离校较远,分布在西安、蔡家坡、虢镇、宝鸡等地,经费不易按期收缴,教师薪水不能按时支付,加之物价日涨,给学校带来许多困难。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一九四三年六月,迁陕工厂联合会商定,办学经费由月收改为半年收,由现金改为实物折价,以防物价上涨,钞票贬值,影响办学。
私立惠工中学校长黄自芳,因任大新面粉厂董事,遂辞去校长职务。校董会聘请周中规为校长,任职一年。后又聘请濮源澄为校长。此人治学严谨,重视教师素质,择优聘请教师,给予优厚待遇。一九四四年全校十四名教师中,大学毕业的八名,专科毕业的一名,中等学校毕业的五人。共设四个班,(初一两个班,初二、初三各一个班),学生由初办时的八十六名,增至一百九十名。(男生一百五十七名,女生三十三名),其中工厂子弟一百三十四名,商民子弟三十九名,农民子弟十七名。
宝鸡私立惠工中学历任校长如下:
第一任校长:黄自芳
第二任校长:周中规
第三任校长:濮源澄
第四任校长:穆光照
第五任校长:黄峻山
第六任校长:宋宪亭 (解放后)
第七任校长:高升泰 (解放后)
这几任校长中任职最长的是濮源澄,从一九四二年秋至一九四七年秋,长达五年之久。解放后,于一九五三年将宝鸡私立惠工中学合并到宝鸡市斗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