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双十二“事变后,我以宝鸡县教育助理员身份,参加了国民党政府一九三七年七月,在庐山举办的全国军、政、教、警人员所谓一致抗日的暑期训练。受训时间一个月,参加受训的教育界人士(牯岭第一纵队)三千余人。在受训期间与学员交谈了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始知西北地区教育落后。期满后,西北各省县的受训者到南京一带进行了参观访问,受到很大的启示。在那里看到南方教育事业兴旺,文化发达,无锡、苏州等县,一县就有二、三十所中级学校。相比之下西北各省文化教育甚差,大部分县连一所中学都没有。回县后即与地方人士筹划办中学。但因宝鸡久经兵匪蹂躏,民群才尽。当时全县每年收入只有十万零八千元(硬币),除上缴外,余款甚少,仅能维持各机关的费用。筹建中学经费无着,只好望洋兴叹。直到一九三九年,始想出一种暂时的应急措施。那时日寇已占领了山西、河南,沦陷区的工厂、机关、学校,纷纷向陕西、四川迁移。河南洛阳军分校(隶属黄埔军校)的桌凳搬运到宝鸡,由原东北军参议何大忠负责保管。当时宝鸡县县长董学舒与何相识,便由董县长出面,与何大忠交涉,借用军分校桌凳一百套。是时,城北八角寺大华中学(由河南迁来),因经费拮据,决定停办。经与该负责人洽商,将其校址、教师和两班学生,均由县政府接收。校址、教师、桌凳等问题解决以后,于一九四O年七月正式成立“宝鸡县立中学”,首任校长由董学舒兼任,校务由我(县教育科长)负责,教育主任徐任民。共有两班学生,均系初中。宝鸡中学初成立,正值战乱时期,困难较多。学校教具不足要添置,教师不足要增聘,经费一时解决不了要筹借。此时,日本飞机还不断轰炸,人心惶惶,学生在校无法读书,只好每天躲避到山沟野外上课。董学舒县长也由于政务繁忙,无暇过问校务,便调张群英接替教育科长,委我为县中校长,聘张天儒为教育主任。在此期间,战事紧张,支应浩繁,经费困难,各机关、学校八个月未发经费。宝鸡中学教工伙食和学校办公经费,都由校长私人设法筹垫。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基于抗日爱国义愤,仍坚持教学,奋发读书。
一九四一年学校由原来两个班,增加到四个班,学生由原来九十余人,增加到一百九十余人。原有校舍已不适应。正在忧难之际,驻扎在县城隍庙的中央军某部留守处迁往四川,腾出庙宇,因陋就简,略加修葺后,将学校临时由八角寺搬迁到城隍庙。该庙因年久失修,庙宇破烂,房屋倾斜,院墙残缺,不仅不像个学校样子,而且又极不安全。维修改建,花费较大,另行新建,城内又无有宽敞地方。后经与各方研究,确定在西关外的太白庙建校。
太白庙已荒废多年,庙宇破旧,房屋甚少,且北靠原坡,东临沟道,西南两面各有一个大坑。据老年人说,这里过去是“万人坑”(注),修建学校要平坑起冢,刷坡筑垣,才能建设,费工费时费钱,困难甚大。为了加快和搞好新校址的修建,县教育科拟定了计划,呈请县长批准,采用以下办法进行筹建:(一)成立建校委员会,由杨春霆负责。(二)收集全县古庙、古寺的钟罄,铁旗杆及其它废铁烂铜,变价之后作为建校费用。(三)所需木料椽、板等,由本县佛岩乡一带农民砍伐、筹集、运送。(四)工程实行承包、土方工程由陵原边段永太和紫原村赵志学承包;木工由城内茹南轩和贾村原赵师承包。时经半年,打起了校园围墙,盖好了校舍,基建全部竣工,共可容纳七个班级学生。新的校舍建起后,学校又由城隍庙搬迁到太白庙新校址(即现在的宝鸡中学)。随着学校的新建,校容的改观,师生的增加,使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九四二年,我调回县教育科继续任科长,委任温初芳为宝鸡中学校长,聘冯世彬为教育主任(后为李含章),冯金明为训育主任。全校设初中六个班,简师一个班,共有教师十一名,学生二百九十余名。一九四五年下半年,校长朱映兰,教务主任赵清洁,训育主任尹培业。共设九个班,其中:初中七个班,简师一个班,学生增至四百余名。由于女生增多,指定女教员高秋芬兼女生指导员。一九四七年校长尹培业,教务主任李含章,训育主任杨天枢。一九四九年校长韩振志,教务主任尹培业,总务主任秦淮,训育主任先后有李洲、杨天枢、高志忠。是时,共有十五个班(初中十一个班,高中四个班)学生人数达六百余人。
注:“万人坑”——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二年(民国十八年、二十一年年馑)旱灾严重,霍乱流行,饿病死者,遍野皆是,无人、无处可埋,便扔在宝鸡西关关外一个大坑内。后来又成为枪毙人刑场。人们称之为“乱人坟”、“万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