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川先生,姓强,名振志,号振川。世居宝鸡县六川店强家庄。民国十四年因避匪患,迁于长坡原。生于清咸丰八年六月初七,殁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终年七十有三。
强先生幼时,家境多变,历尽坎坷。入学之初,即遇“花门之变”①,戒马遍野,烽火连村。腊尽之时被虏,衣履被劫,饥寒七日,始乘机脱险,先生在《记生篇》中自述苦情有“灶冷鱼生釜,虎口余此生”之语②。甲午、兄病父恸,不匝月先后逝世,逾年饥馑臻,家人以糠粃菜根饱腹,室无掬米,告借无门。曾仰天叹曰:“父虽遗一经,儿同范丹贫”③!其苦况可知。此时先生与母相依为命,言虽愤世,志不逊人,历苦境,争上进,白天出外觅食,夜归母伴子读。时人知其情者既感又怜曰:“萤窗多少孤儿泪,熊丸愈见慈母仁!”④,苦读数载,学业大进,蒙杨静轩、白广文两师见赏,并勤加栽培。先生攻读愈力,寒暑无间,日夜不辍,真乃谓“满窗花影日照地,半夜书声月悬天”⑤,及至学有成就,丁酉拔贡⑥,补任直隶州州判不仕⑦,设帐里门⑧,明经育才⑨,贡前八次应举,10贡后犹作第九次问津11,迨科举废止,乃放弃举业,主讲金台书院12,负笈来学日众,郡邑试场,13先生领试(当时领试老师与学生均由学台命题考试),八次名列前茅,三获冠军,一次领试八人,七人被录,足证治学有恒,育才有方,实为求学者之楷模。
先生承先祖重耕读,尚诗礼之传统,砚田笔耕,毕生不倦。其弟子门生均受陶冶,一言一行,必信必笃,乡人见之,必曰:“此强门弟子也”。慕良风者均送子弟入馆,有时门为之塞。拔贡后名扬全县,求学者甚多,其时县内德高望重之师有三:一为进士王绳武,二为恩贡方光斗,一为先生。遐迩学者均以受业于三师之门为幸,尤以请教先生者为多,如光绪乙酉科拔贡之杨澄,民国时留日之王履中,廪膳生员陈静锡(千阳人)、杨家驹、杨育生(宝鸡市人)、郡邑痒生谢兰(凤翔人),何雪堂、罗汉章、王尔贤、孙佩文、孙佩兰等多得先生之教。主讲书院后,成就尤众,后学成名者如王建若、王璋、赵守勤、强鹤丞等均出先生之门下,诚可谓“春风化雨,桃李满门”,后诸生曾竖碑以志德教。
立功树范,平时易,变时难。先生历经清末、民国各种变革,不仅在学业上为人楷模,且在办理服务,主管财政方面,亦卓有政绩。庚子汉魃为虐,田园荒芜,饿殍遍野。上级倡议劝赈济饥,官民交信先生,公推主持赈务,先生经手,廉洁奉公。事竣,特蒙上级嘉奖。官绅引为荣誉,而先生却一如往昔,毫不骄矜。辛亥前后,群雄割据,赋重政繁,百姓离乡背井者日多,社会秩序紊乱,人自顾不暇,政务无人管理,先生目睹百姓流离之苦,慨然而出,理财政,筹军饷,安饥民,以解民困。在职七年,开源节流,撙节支出,惩贪戒奢,劳怨弗辞。由于殷勤从事,政有条理,民得以安。
先生广览群书,学识渊博,长于诗赋文章,著有《陶陶斋诗集》、《记生篇》等书,清辞丽句,尤为学者所仰慕。在著述中,对人生求学处世态度,立业从公见解,处常处变方法,一一评述,别具一格。以启迪后代,民国十一年本县知事曹骥观,邀其续编《宝鸡县志》,先生取许、邓志之长,补二志14之缺,使宝鸡县中断一百三十余载之历史,得以回击入志,臻成“强志”。(见王建若所著之《觉非堂诗存》)此乃先生之功也。
先生生于忧患,长于困穷,志行高洁,一丝不苟,树范于乱离之时,育才于制变之际,被誉为“艰苦卓绝一邑师表”,先生受之无愧也。
注 释
①花门之变——凤翔回族起义于同治元年,波及宝鸡时,先生正在读书,历受惊恐,“花门之变”是当时社会对“回族起义”的贬义之说。
②灶冷鱼生釜,虎口余此生——前句是指汉范丹穷困无米可炊,日久釜中生鱼之情;后句是指先生被虏乘机脱险,犹如虎口得生之意。
③范丹——一称范冉,字史云,曾就学于马融。汉桓帝时授莱芜长,后遭党锢之祸,逃匿梁沛间,卖卜为生,有时绝粒,穷居自若,乡里歌称“甄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④萤窗熊丸——萤是明火虫夜飞,腹下有光,可照读。在萤萤小光的窗下苦读曰萤窗。熊丸——用熊胆和药为丸,性苦。唐、柳仲郢之母韩氏,使子咀咽熊丸以助勤,后人以此为贤母教子的典故。
⑤满窗花影,半夜书声——是指先生苦学,早读到日照满窗花影不知餐,夜读到半夜不知眠。
⑥丁酉拔贡——拔贡,是科举中五贡之一,十二年(逢酉年)举行一次,由学臣在府、州、县学廪生内选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先赴会考,再择优赴朝考,入选者可以坐官。丁酉年是光绪二十三年。
⑦州判——州判是官名,从七品官,当时州设有州判,帮助主官办理文书事宜。
⑧设帐——清以前把开馆执教叫设帐。
⑨明经——是通晓经术的意思,后来把通晓经术的人叫老明经。
10应举——是参加举人考试的意思,中了的就叫举人。
11问津——津是渡口,问津即问路。论语有“孔子使子路问津事”之句,《桃花源记》中有“后遂无问津者”语,这里指强振川于拔贡后,再应举是他参加考举的第九次,因称第九次问津。
12金台书院——书院,是唐以来读书人学习的场所(即今之学校),延至光绪二十七年,才改为学堂,金台书院是宝鸡县最后一个书院的名子。
13郡邑试场——郡试场是指科举时代府学考试的场所,考中者称郡痒生。邑试场是指县学考试的场所,考中者称邑痒生。
14许、邓二志——许志是知县许起凤所修的宝鸡县志,邓志是知县邓梦琴所修的宝鸡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