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清先生生于一八八一年,名培元,字子清,宝鸡县周原乡文广村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父亲是忠厚老实的农民,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自幼受父母的教育熏陶,品行端正,性情温和。他七岁入私塾,刻苦学习,攻读“四书”、“五经”。一九OO年王先生初试不第,仍学而不倦。一九O三年第二次“县试”成绩卓著,获得“痒生”(旧制学位)。但他不以此为满足,继续博览群书和古典文学,酷夏寒冬,从不间断,刻苦攻读,人人称颂。
王先生 ,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他为人忠厚,思想进步,做官清廉,秉公办事,德高望重。解放后曾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副县长。
经管财务 一尘不染
王先生,一生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年代。他曾任几职,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扶危济贫,久孚众望。
一九二O年起,他先后在“宝鸡县劝学所”、“省立二中”任职多年,热心教育事业,主管学校财务,理繁驭乱,有条不紊,深受师生好评。一九三O年被推荐到县财政局、教育局任职,因严谨认真,办事公正,公私分明,一尘不染,曾引起假公济私者不满,中伤排挤,多方刁难。但 他坚贞不屈,毅然弃“官”,归家务农。
一九三一年,地方政权推行“里”改“区”和“联保”制时,被乡民公推为宝鸡县十三区区长和联保主任,主事周原、慕仪、千水(今之千河乡)三个乡。他以“利国利民”为铭,论理持事,秉公执法。因公下乡,粗衣便履,随带烟锅,体察民情,老弱妇幼,以礼相见,平易近人。他在任职多年间,从未有过误伤民利,残虐百姓之事,深受乡民敬佩。
一九四二年他任宝鸡县俱家村田赋稽征分处主任,管理周原、慕仪、千水三个乡的田赋征收。他看到农民交粮路远,车马拥挤,食宿困难,便改“集中收粮,统一储粮”为“分散收粮,定点储粮”。先后在周原乡设西刘、中堡两个点;千水乡设王家村、有礼村、营子头三个点;慕仪乡设齐家庄等点,方便农民交粮。有个管粮职业,去先生家中,见其全家吃高粱面馍,生活清贫艰难,扁说:“真没想到你收管粮食万石,还吃高粱红面,我给你把仓库的粮食拉上一车,尔后家中收下了再还。”王先生听了十分惊心!严肃地说:“人有权势,不能胡作非为,做官清廉,方为大理。仓库小麦是公家的,我们个人一粒也不能用。”这个职业听之,连连点头起敬,深受教育。
在他任职期间,注重体察民情。每逢遭灾歉收,即与稽征股长王定章下乡调查,据实上报,呈请减免,绝不“苛政于民”。如一九四三年秋,因陇海铁路路基横穿千水,桥孔堵塞,河床淤积,河流受阻,汛期洪水泛滥,冲毁陈家崖良田三百多亩,粮食颗粒未收,百姓忍饥挨饿,无法交纳田赋。他亲自深入灾区,详作调查,据实呈报中央地政部、铁道部批准,豁免了田赋,为民排忧解难,百姓感激不尽。
明辨是非 秉公处理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四十二师驻防宝鸡县姬家店。马匹草料由本县供给。有一次,师部派官兵到周原乡第三村催收草料,因敲诈勒索,与农民发生了纠纷,乡长张子康出面调解,平息纠纷,但官兵骄横跋扈,持枪动武,将张乡长绑架姬家店,严刑拷打,遍体鳞伤。后经县政府、警备司令部调处无效(据说该师长是何应钦的外甥)。王先生不畏强暴,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向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陕西省军委分会控诉,释放了张子康乡长,撤职了一名副连长,将驻军四十二师全部调离宝鸡。
宝鸡县千水东岸产寺、陈家崖和西岸王家崖、底店村,常为打坝筑堤,满滩争地,打得头破血流,曾有死伤,成为历史冤家对头。一九五O年夏季,纠纷激化,两岸群众一两千人,各持铁锨、棍棒、斧矛,撕打起来,互不退让。县公安局、县法院派员赶赴现场,制止斗殴,调解处理无效。县政府恐其事态发展,引起严重后果,经研究委托王子清副县长处理此事。他详细察看两岸地形,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请双方代表座谈,分清是非,交待政策。征求意见,反复协商,划定河床宽度和两岸地界,秉公处理,双方满意,使几十年的纠纷得到了解决。“冤家”合好,多年来未发生打群架事件。
创办学校 为国育才
一九三四年,他任宝鸡县十三区区长时,目睹周原地区无一所完全小学,农民子弟远离村舍,去虢镇等地读书,很不方便,忧心忡忡,遂辞去“官”职,倡议办学。他的这个倡议得到周原乡长杨生耀、慕仪乡长张子康和各界人士以及广大乡民的支持,先后经过两年时间筹备,创办起一所“俱刘村小学”,共设六个班,学生二百多人。他任校长,聘贤纳士,知人善任,严谨治学,培育人才。一九四O年首届毕业生十一名,均分别考入“凤翔师范”、“凤翔中学”和“惠工中学”。
一九四四年,他任俱刘村田赋稽征处主任后期,由于开除了个别贪污受贿职业而受到中伤,毅然辞职,返回“俱小”。那时“俱小”学生逐渐增多,校舍容纳不下,加之这个学校东距孙家村,西至营子头村,相距太远,学生上学诸多不便,他又积极倡议在周原乡慕仪村和千水乡文广村各设一所完全小学。他热心办学的精神,受到各界人士和各方面的称赞。在千水乡参议员王右箴、慕仪乡参议员张屏轩的支持下,分别成立了两乡建校委员会,推选张屏轩为两乡建校负责人。他四处奔走,各方求助,筹措经费,亲自组织施工,历时一年多时间,两校宿舍全部竣工。经呈请县政府批准,两所学校正式成立,委任王昌烈为“文广小学”校长,王天觉为“慕仪小学”校长。他为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掩护同志 薄己厚人
王子清先生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患”中渡过的。他热爱祖国,追求民主,反对侵略,反对独裁,曾为掩护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一九四O年夏季,他任俱刘村小学校长时,外甥付执中(地下共产党员),向他推荐凤师毕业生焦世雄(地下共产党员)来校任教,慨然允诺,焦来后又随带两名同学:一个叫吴巧云(女,三原县人,地下共产党员),另外一个叫南毓秀(女,泾阳县人,地下共产党员),请求任教。当时学校教师满员,不好安排。但又看到他(她)们年青有为,思想进步,就留在学校。教师薪俸按名额支付,多出的人员无法解决,他除慷慨让出自身薪俸外,又和乡公所研究解决另一个人薪俸问题,使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有了栖身之地,为隐蔽活动提供了方便。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编二十七师驻扎本县千水乡南王村。师长杨宪、副师长刘复旦(扶风县人,是王先生长子王伯直早年北京民国大学的同学),住在南王村王用先家中。该师一个团驻扎在周原乡俱家村。一九四二年七月,焦世雄等同志的地下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发觉,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派委员米志忠(扶风县人,与先生长子王伯直是北京民国大学政法系同学),秘密来宝鸡缉捕。在一个星期日下午,米志忠未经官府,隐匿身份来到王伯直家中,米、王二人,久别重逢,互无戒心,无话不谈。从谈话中,王伯直悟出米来的任务,内心惊恐,心想父亲是“俱小”校长,焦世雄等人是该校教员,事关重大。正在危急之时,表弟付执中来家,便暗中急告其事。付执中闻讯后,连夜奔赴“俱小”告知焦世雄等人,迅速转移。当晚,王伯直又将此事详告其父。翌日晨,省党部委员米志忠亲自带领县政府和当地驻军数人,前往“俱小”搜捕共产党人,因焦世雄等人早已转移捕了空。米志忠问王子清校长:“焦世雄等人去之何处?!”他回答:“焦世雄等人年轻好事,影响学校工作,学校已于一星期前解聘离职。我患病居家,不知他们去之何处。”缉捕人员怅悯而返,使地下党员免遭惨害。
王子清先生病逝于一九五五年七月,享年七十四岁。当时,县人民政府及先生生前好友对其逝世深表哀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先生一生,廉洁奉公,造福桑梓,追求民主,爱憎分明,忧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