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秦腔名老艺人魏甲和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郑怀瑞供稿 魏耀华整理  浏览量:1311 

魏甲和艺名叫魏明山,宝鸡县周原乡有礼村人。他十三岁时,就跟其兄魏根子在王家戏班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肯下功夫,数年间竟成为出色演员,他戏路宽广,能演须生、花脸、武丑等角色,尤以演须生而驰名。当时有“魏氏三须生”之称,兄弟三人,老大魏根子,老二魏根元,他为老三,都演须生,演技水平都比较高,在群众中颇有声誉。魏甲和在唱腔方面,嗓音洪亮,吐字清晰,道白流畅,做戏认真,动作优美,遂成为陕西省西府和甘肃东部一带的名老艺人。

“学艺不易”。旧社会学艺比什么都难。私人戏班靠演会戏,流动性大,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一台戏一般三天四夜,演完后另找台口,说搬就搬,说走就走。学艺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也没有专门教练。老师大都抽大烟,只能在散戏后老师过瘾时问上几句,主要靠演出时听和看。练功全凭自己早起,在河边、村野天天自学自练。魏甲和除与其他学徒同样练功外,自己还单独练腰功,即用两条麻绳绑在屋梁上,把头挂在一头,脚挂在另一头,叫做“空中搭桥”。也在两条凳子上“搭空桥”。同时常练腿功,走路时腿上绑着铁瓦。苦练数年后,功夫逐渐成熟,这才为演戏打下了功底,如后来演《时迁吃鸡》这出戏时,在前场拉起空顶走一圈,用脚去换店主人的帽子;演《劈华山》这出戏。公堂审刘彦昌时来一个“倒挂金钟”,吊打后翻上去卸脚,赢得观众掌声不绝。练嗓音,也很下功夫,每日天不亮起床,在河边、村野吊嗓子,不论严寒酷暑,不分演出或停演,坚持天天练习不间断,这样坚持了五六个年头,终于练出了高亢洪亮的嗓音。他唱功扎实,不但有一口好唱腔,而且道白吐字清晰流畅,深受群众赞扬。在表演艺术方面,他留心观看老师表演,一个动作一个练习,心领神会揣摸其妙诀,因此能独树一帜。提袍甩袖,亮靴底、吹胡子瞪眼、摔发辫、耍帽翅、抖须等都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如胡须经他一抖,须即架在帽翅上,头稍一动,即归原位,不散不乱,干净利落。

王家戏原名“聚顺社”,是王炳(虢镇东阁底堡村人,箱主,领班长)私人创办的一个戏班。因其领班唱戏,俗称“王家戏”。王家戏从清咸丰十一年兴办,历时八十九年,为西府四大名班之一。他们的传统剧目有“四驹”(火焰驹、凤云驹、列海驹、蛟龙驹),“八图”(美兽图、日月图、富贵图、铁关图、忠孝图、八义图、苦节图、忠烈图),为其他戏班所少有。这个戏班“四梁”、“八柱”齐全,生丑净旦都有。魏甲和在王家戏班跟班学艺六年,学有功底,才华暂露,但演出时常搭配角,无有用武之地。在此情况下,他于民国九年离开王家戏班,欲往甘肃另找出路。他刚走到陇县,碰见本县贾村张太领着“顺义班”在陇县演出,留其搭班演出,曾演了《放饭》、《十道本》等剧目,受到陇县等地群众的称赞,一时轰动了陕甘边界好几个县。当时千阳、陇县等地的民团团长,想让他组织戏班,他却不干,遂转念其兄及王家戏班,于民国十年离开陇县,又回到了王家戏班。这时王家戏班的几个主要角色,如候烈、刘家娃等都已先后去世,戏班很不景气。他一回来就成为王家戏班的台柱子。他演须生,边学花脸戏,由于刻苦自励,演练了近百折(本)的拿手戏。曾扮演须生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春秋笔》的吴承恩、《状元媒》中的吕蒙正、《五典坡》中的薛平贵、《草坡面礼》中的岳飞、《牧羊》中的苏武、《卖华山》中的赵匡胤、《未央宫》中的韩信、《伯牙捧琴》中的钟子期、《杀楼》中的宋江、《五丈原》中的诸葛亮、《祭灵》中的刘备等;花脸戏:《怀王搜府》中的晋怀王、《黄河阵》中的黑虎、《碧天院搜府》中的庞涓、《铡美案》中的包拯等;武丑戏:《时迁吃鸡》中的时迁等。他扮演这些角色,远近闻名,到处受到群众欢迎。遂之王家戏就又红火起来,成为“斗台”无可匹敌的戏班。先后在岐山县五星与张家戏,在本县千河与“荣德社”,在十里铺与西安易俗社,在俱刘村与“新民社”斗过台,多次赢得了观众。在俱刘村与“新民社”斗台时,头一天魏甲和因感冒嗓子发炎回家休息。王家戏台下观众大为减少,王箱主感到不安,遂亲自去请。魏甲和性格好强,即遂王箱主去俱刘村,当他路过新民社台下时,群众就不约而同的跟他走了大半。他抱病演出,一吊嗓子出台,群众就拍手叫好,大家编了一个顺口溜:“王家戏斗破天,台台离不了魏甲和的五丈原”,王家戏就这样整整红火了十几个春秋。每逢春秋两季,不少戏班拿上礼物争相聘请。

艺无止境。魏甲和由演须生到演花脸,在其“梨园”生活中,不断探索改进唱腔。他说,“秦腔花脸的唱腔,挣破嗓子,实在不好,应当自然、流畅、嘹亮,使人听着悦耳舒服”。于是他开始学花脸戏,就捉摸改进发音,吸收须生唱腔的特长,揉进传统花脸的傲音,试探性的不用或少用传统的唱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演出“铡美案”中的包拯,运用自己独创的花脸唱腔,唱起来自然、流畅、爽朗、悦耳,受到群众的好评。

魏甲和为了演好戏,熟悉故事情节,体会各种角色,掌握人物性格,不遗余力的奋发学习历史古典知识。他从小没上过学,不识几个字,为了学习历史性的小说,他购买了《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历史古典小说名著,请了一位名叫魏陈伦的老先生教他识字,讲述内容和人物性格,摸得娴熟,做出戏来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魏甲和不但在戏剧表演艺术方面精益求精,而且还酷爱绘画。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绘制各种脸谱,学画“钟馗”画得又快又好。民国二十一年他跟着戏班,在甘肃省徽县山区演出,因年馑定不下台口,全班人困在那里回不来,连饭也吃不上。于是他就上街买了纸和笔墨,画了好多张“钟馗”,着人拿到大街去卖。一拿出去就被当地学校校长和一些教师买去,解决了戏班吃饭问题和路费,返回了家乡。

魏甲和家境比较贫寒,全家六口人,只有三间厦房,还破烂不堪。但他为人正直,仗义疏财,扶贫济困。他在梨园生涯的数十年里,所挣薪水,很少考虑给家里买房置地添置家具,凡遇相识贫困之人,他就慷慨解囊相助,解危排忧。

解放后,魏甲和参加了扶风县剧团工作。一九五四年陕西省文化局为了挖掘西府秦腔剧目,组织宝鸡、咸阳两个专区秦腔艺人在宝鸡会演,抢救整理剧目,仅他一个人就口述贡献出一百多本(折)戏。一九五五年下半年省文化局邀请西府名老艺人在西安会演,参加这次会演的有扶风县剧团魏甲和,岐山县剧团张德明,千阳县剧团王富花,凤翔县邓金中,宝鸡市的代云,宝鸡县孙双田、李家宝、李碎宝、张太、唐玉柱(人称三瓜子)、温玉堂、甘清云、沙德金、刘志中、杜周宝、魏根元、司东计、董未民、仵生连、壬茂亭、刘虎、刘班长、王班长等。在西安南大街席棚剧场演出约半年时间,受到省党政领导、西安文艺界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魏甲和演出《晋怀王搜府》连出三场,三个照面各不相同,特别是他的翎子功与众不同。一般演生角的都是低头耍翎,而他则是背拉翎子,一出场踏三捶倒四捶,来一个“虎抱头”,挽起翎子皱眉瞪眼,表现出怀王奸诈凶恶的形象,博得党政领导、文艺界和观众的长时间掌声。在这次会演中他被评为一等奖,授予“名老艺人”称号。

西安会演后,魏甲和调宝鸡专区“西府秦腔剧团”任副团长。一九五八年西府秦腔剧团合并到宝鸡市秦腔一团。一九五九年一月撤县(宝鸡、太白)并市。一九六一年九月恢复宝鸡县制。宝鸡市秦腔一团(原为宝鸡县新声剧团)交回县上。后来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秦腔古典戏停止上演,魏甲和被劝退回家。一九七六年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