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女台,是我国一所历史悠久的古迹。《水经注》云:“雍有凤台、凤女祠。秦穆公时,有萧史者,善吹萧,能致白鹄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为筑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凤去”。明末文学家冯梦龙把这个故事写进《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成为颇有寓意的神话故事。从此,“吹萧引凤”的故事便进入舞台、壁画、年画,广泛流传。
凤女台的地址在何处?《水经注》却无详载,只曰:“雍有凤台、凤女祠”。经查阅有关资料,方知其址。《辞源》云:“凤女台,亦作凤台,在陕西省宝鸡县东南”。清乾隆二十九年编修的《宝鸡县志》记载:“凤女台,在县东南六十里,秦穆公筑,以居萧史与女弄玉。后人即以其址建凤女祠、凤女台,即以弄玉跨凤去也故名”。可见,凤女台就在今宝鸡县磻溪乡。现在还有无遗迹?我们去磻溪乡凤鸣村作了实际考察。
磻溪乡凤鸣村南的原头上有一高约三、四米,顶端宽约两、三平方米的古台遗迹,当地人称此为“凤凰台”。此台东邻伐鱼河,接壤钓鱼台;南依秦岭,面向渭北高原;西连磻溪河,与磻溪宫相近;北临渭水,与凤翔遥遥相望。地势高旷,风光秀丽。古时这里芳草丰茂,林木成荫,常有彩凤栖息,引颈长鸣,因此原下的村落故名“凤鸣村”。
据凤鸣村年古逾稀的老人周有学说:“此处就是古时的凤女台,后人叫转音了,说成凤凰台。现在虽已成了荒丘,但遗址还在”。并说:“相传明末清初凤女台南有一座小城,叫凤女城。城内人口、房屋甚多,后被回民起义军焚烧殆尽,城垣逐渐湮圮。”这是一个新的发现。经考察,凤女台南却有一个古城垣迹,城宽约二百多米,长约一千多米。中间平坦,四面全是三、四米高的土堎,土堎中时见夯土层和成堆的瓦砾陶片。近年在此种地,多次挖出遭火烧残的遗物。当地人说,这就是古时的凤女城的遗址。
据说,秦穆公为女儿筑台时,曾修过一座为仆从和百姓居住的小城。女儿在台上不但可眺望雍城亲人,而且可俯览小城风光。那么,为什么的凤女城能延续到明末清初,而凤女台却早已圮毁了呢?这正如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的:“萧史虽列朝班,不与朝政”的原因。因而凤女台不能象钓鱼台那样,由历史保护、修葺,发展为今天的旅游区。凤女城则为仆从和百姓居住,却沿袭残留了下来。
乾隆二十九年编修的《宝鸡县志》记载:许起凤在乾隆二十七年任汉阴知县(后于乾隆二十九年任宝鸡县知县)时,因事经宝鸡,游览钓鱼台、凤女台。他目睹凤女台“荒丘芳草,仙迹湮芜,空台寂寥”,不忍这一古迹淹没,乃与邑令周天生捐俸重修凤女楼,楼中塑萧史、弄玉像。经考查,许、周二位知县重修的凤女楼,即今磻溪宫的清风台。这个清风台又名凤女台,也叫凤女楼。始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距许、周重修相距七十二年,距今二百三十多年。地宽约一百平方米,高约十余米,三层、四面。雕梁画栋,琉璃碧瓦,典雅富丽,雄伟壮观,上悬“凤楼遗迹”匾额。此楼台虽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仍为我县尚存的古建筑之一。
从遗址考查说明,古凤女台在今宝鸡县磻溪乡凤鸣村之南,与县志载“在县东六十里”相符。凤女台、凤女城被毁后,为祭祀方便,曾建凤女楼于磻溪宫中。这又与《水经注》云:“雍有凤台、凤女祠”相符。那么,人们又为啥称凤女台、凤女楼为清风台、清风楼呢?这是因为元代邱长春曾在此修道,后为国师,影响大,多为人知。重修此台时,塑萧史、弄玉、邱长春之像。故人们便称萧史、弄玉的凤女台、凤女楼为邱长春的清风台、清风楼了。遗憾的是,今此楼尚在,而萧史、弄玉的塑像早被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