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秦腔生角名宿——李新纪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郑怀瑞  浏览量:339 

李新纪宝鸡县石羊庙乡水湾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兄弟四人,他为小。父早亡,由母抚养。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家无粮吃。他随母亲去卧龙寺舅父家度日。时卧龙寺的李贵亭(在西安易俗社拉板胡)和陈玉华等人要到汉中去成立易俗分社,准备收学生。李的母亲得知,就让李新纪跟李贵亭、陈玉华去学戏。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新纪就拜陈为师。由于他天资聪颖,进步很快,时间不久就能演出短小的节目,博得群众好评。陈玉华社长也很器重他。

民国十九年陈玉华因病逝世,社务无人管理,演员各自谋生,易俗分社随告解散。嗣后,汉中一家照相馆的经理付少处,接收了该社的全部衣箱道具,改名为“新新社”组织继续演出。但由于接办人是个外行,不懂业务,时间不长又告停办。后由驻汉中的三十八军留守处处长张志林接办,更名为“新汉社”。李新纪继续在这个戏班学艺。

提起李新纪学戏,还有一段艰苦辛酸的历史。他曾感慨地对我说:“最苦没过于学戏”说着就流下了眼泪。“人到十四岁学戏已经有些晚”。他体质瘦弱,练功时比别人费劲。早上起床要练三个小时,老师守在门口,不让上厕所,踢三盘腿一百五十下,必得头上冒汗,若头上无汗就得挨板子。接下来再练白口、练唱腔、练乱弹,就这样年复一年,练了几个春秋。由于他能刻苦自励,勤奋好学,进步也快,练出了成绩。能比较出色的演部分剧目,在新汉社有了一定影响。可是时间不长嗓子嘶哑了,主角戏不能演,他就改演丑角、那时不演戏社里就不给饭吃。想改业回家,考虑到家庭境况,于是他面对现实,暗下决心从苦练中找出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河边、城壕边、洞口等地喊嗓子。无论在当地或出外演出,冬寒夏署从不间断,坚持了两三年,硬是从没有一点嗓子练出了高亢洪亮的嗓音。唱起戏来更显得刚健有力,吐字清晰,道白爽朗。仍在汉中继续演他的生角戏,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张志林召开会表扬过他,号召全社向李新纪学习、并宣布李新纪为新汉社社长。

民国二十三年,新汉社回到关中宝鸡等地演出。此时李新纪的技已达到唱做俱佳,文武并重,神形兼备的境界。关中西部一带观众无不称颂。他那刚柔并济,细腻传神的表演,高亢激昂、委婉清晰的唱腔,已为秦腔爱好者所迷恋。他对秦腔艺术的继承、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汉社曾经在岐山、凤翔、宝鸡、千阳、陇县等地演出时,张志林的弟弟张在林当社长。此时剧团人手多,开支多收入少,挣不下钱,有时甚至还要赔钱。于一九四六年在凤翔陈村镇演出后,宣布解散,李新纪遂之回家。后来岐山县王志德(当时为保安团队长)剧团将李新纪叫去演出,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四月间在虢镇演出后,戏箱被拉走,又宣布解散,李新纪再次回到了家里。

虢镇解放了,中共宝鸡县委研究成立“新声剧团”,借了原新民社箱底,在虢镇商人中募捐了三百余元的开办资金。首先把李新纪请来,他还带了三百元借给剧团。由他负责召集演员,业务全靠他安排,一面排练,一面演出。这时,剧团演出的剧目就达五、六十本,成为宝鸡地区较为强硬的秦腔剧团。

李新纪亲自参与演出的剧目有:《软玉屏》、《蝴蝶杯》、《双丝帕》、《白玉罗帕》、《白玉楼》、《美人换马》、《凤仪亭》、《辕门射戟》、《回荆州》、《卧薪尝胆》、《周仁回府》等。他特别对演贫生戏有独到之处,对角色个性体会深刻,扮演出来形象逼真,情节动人。如“坐窑”的吕蒙正,“吃鱼”的简仁同均为贫生,但贫的程度不同。吕蒙正虽贫,尚有相府岳母周济,勉强能揭开锅,故在演出中有踏雪、打狗、抱柴、吹火、辨踪、倒饭等情节;而简仁同则为人本分性情憨厚,且家贫如洗,又无妻室,为了糊口,竟把自己心爱的一本书拿到大街插上草标去卖。李新纪正把握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特征,精雕细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博得群众叫绝。他演的其他贫生戏,如《三滴血》的周天佑、《双罗衫》的徐继祖、《悔路》的周仁等,从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显得鲜明生动,分外感人。他演武生戏也有独到之处,如在《黄鹤楼》中扮演周瑜,他刻划了周瑜的多疑善感,其大量小,目中无人的典型性格,被人称为活周瑜;再如他演《白玉楼》里的张彦,在观画一回,达到情节逼真,悲痛欲绝的境地,吸引得观众感情冲动,几欲流出泪来;他演《卧薪尝胆》里越勾践,把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不贪图安逸、不忘耻辱,暗自图强,振作精神,终于打败吴王的情节,刻划得活灵活现,做到了唱、做俱佳、神形兼备、不落俗套。一九五六年陕西省戏曲会演时,他演的勾践角色荣获演员一等奖;一九五九年在省戏曲会演中演出“王佐断臂》获集体奖。在他一生的梨园生涯中,一直是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演技方面,他把京剧细腻、刚健、优美的特点,揉进了秦腔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了秦腔剧的粗鲁状况。

李新纪一九五六年任新声剧团副团长,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中调新华书店工作,一九六六年三月下放慕仪公社劳动锻炼。随后县上调回参加宣传队,去西山等地宣传,时经六个月。因病住院,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一九六六年九月逝世,终年四十八岁。

魏耀华整理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