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仞兰(?——1914年)今宝鸡县县功镇马家园子人,幼年好学而有才华。在她十七岁时死于民国初年遍地蜂起的土匪之手,却留下了八首感人肺腑的绝命诗篇。
今据年逾古稀的马学援(仞兰之大侄)先生幼时听其父说,民国三年四月底,麦稍初黄的一天早晨,天麻麻亮,一群荷枪实弹的土匪快逼近村子,村人都仓皇逃跑,并劝他们快跑。仞兰的父亲把村人的忠告当作讹传,却侧着头说:“有土匪来,政府为啥不先报警呢?许是过路的队伍吧?勿怕,别跑。”匪群已闯进村子杀人抢物,马仞兰急速收拾了个小包裹,扶着母亲逃出后门,向庄后的寨子跑去。其母年老力弱,又是小脚,步履艰难。她们刚至半山腰,一个持枪的匪徒追了上来,母女俩即躲藏在一个小磨坊里。土匪赶来,抢去包裹,又逼要金银珠宝。母实言相告,匪疑道谎,便欲开枪。仞兰挺身向前,向匪徒告之以无金银之实;求之以勿涂炭生灵之情;晓之以杀人违法之理。匪徒粗鄙蛮横,以仞兰晓义喻理之言为辱,开枪击中仞兰肋部。仞兰忧愤之极,躺在血泊中,用手指在磨道里写下第一首绝命诗:
谁叫遍地起狼烟?
玉碎甘为耻瓦全。
一死千秋名义在,
不留遗恨到黄泉!
匪徒走后,亲人把仞兰抬回家中抢救,并给灌了点鸦片。仞兰奄奄一息的生命才延缓了一日。就在这短暂的弥留之际,她含悲忍愤,展笔挥毫,又写了绝句七首。
一曰:
怡怡弟妹待高堂,
两弟承欢岁月长。
儿向西天归净土,
双亲切莫泪沾裳。
二曰:
虚抛廿四好年华,①
为报够劳暗自嗟。
渺渺芳魄乘鹤去,
白云深处是吾家。
三曰:
久厌繁华悟性真,
最难忘处是双亲。
聪明根蒂谁留得,
原向他生再种因。
四曰:
平生枉读木兰词,
今到临危徒添悲。
再生当为奇男子,
消除群盗救恩慈。
五曰:
鹤涙风声草木惊,
桃源何处可全生?
红羊浩劫应难免,②
但愿来生作弟兄。
六曰:
生来深户在朱楼,
偷活草间实可羞。
女子空怀家国恨,
男儿若果赋同仇。
七曰:
谢家玉树本连枝,
一旦遭风委尘呢。
叮咛阿莲须记取,
勿忘尔妹痛心诗!
这些诗既有力揭露了民国初年政局不稳、群匪蜂起、刀兵遍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又委婉细腻地表现了女诗人别亲、思亲的儿女之情,情深意切,催人泪下。
据《陇州新志》(建国前县功镇属陇县)载:“······马仞兰女士,幼聪慧,长娴诗礼,奉事双亲素以孝称。民国三年仲夏,群匪围逼女家,适当其冲,女惊闻之夕,乃集诸姊妹饮酒诀别,暗赋绝命诗八章,藏诸袖,仰药偃卧。母觉,急救得免。翌晨,匪鄹至,女急扶母偕诸姊妹仓皇奔走山寨。被匪搜出,向其母索金帛,未有;匪举枪欲击者再,女挺身而卫母,欲以身代。匪横,不可理喻。转身向女索金帛。女知不可免,即一手提包裹击匪面,匪大怒,以枪击其左肋,弹穿右肋而出。女登时倒地而骂口不绝,且声色俱厉,观者莫不叹其孝烈。匪亦称为女界英雄。后长安柏孝龙先生为之立传,以志其烈。”
从其诗中表现出的性格、情操、志向看,马仞兰绝非土匪来前赋好绝命诗、吃上药(毒药)卧床等死之人。《陇州新志》所载情节与马学援所述互异。两说并存待考。
马仞兰的父亲名承基,字丕卿,清光绪乙酉科拔贡,曾任四川绵竹知县;后因其洞察事理,善治疑狱,升简州知州。民国初年任陕西白水县知事,因不满政局,告老还乡,亲教十女二子读书习文。仞兰为其六女,性聪颖,十多岁就巧于针黹,擅于诗赋文章;睦于姊妹邻里,孝于双亲长辈,其父最为钟爱。老先生着意栽培,欲其以诗成名,为神州诗苑增添异彩。仞兰死后,他思女成疾,为悼念爱女,赋哭女诗十二首。
其一曰:
窃比木兰爱论兵,
裙钗志气薄公卿。
惟怜二老贫兼病,
诀别叮咛二弟兄。
其二曰:
生来原得气之清,
明月梅花作性情。
聪慧多时庸福少,
上苍何不太公平?
其三曰:
廿四年华掌上珠,
如何一旦委尘泥?
来从何处何处去,
欲叩莲台问夙因。
其四曰:
无端群盗太纵横,
了却尘缘返玉京。
岂是鸿毛轻一死,
孝贞两字认分明。
其五曰:
临终遗嘱太凄凉,
读罢低眉泪数行。
海内诗人传颂遍,
大为女界放明光。
其六曰:
华严世界遍修罗,
风暴雨狂唤棶何。
护母全生心愿了,
孝思不让汉曹娥 !
其七曰:
膝下依依侍读书,
人人艳说女相如。
空手莫救红羊劫,
顶礼慈悲亦子虚。
其八曰:
薄命生当乱离年,
昙花一现归诸天。
仓皇情状不堪忆,
怕看人间月再圆。
其九曰:
枫林风黑路难通,
仿佛相见在梦中。
觉后犹疑儿问字,
满窗凉露泣秋虫。
其十曰:
相销玉碎已三秋,
一缕芳魂任去留。
视尔仍归华屋处,
莫因零落守山丘。
其十一曰:
绣阁焚香静欲仙,
朝朝暮暮写鸾笺。
雨窗检点旧诗稿,
一度追思一惘然。
其十二曰:
野地无文哭有诗,
孤坟只见草离离。
痛儿情绪无聊甚,
泪滴泉台知不知?
马仞兰死后,她的诗传到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长安县老诗人柏孝龙先生手中,老先生读罢极为感动,手拍几案,长声叹曰:“惜哉仞兰,天若予斯人长寿,必我三秦后生之苏若兰也!”他痛悼人才生不逢时,受害夭亡。为其立传,志其永芳,并赋七律二首为颂。其传不知归于何处,唯诗尚存。
其一曰:
陇县女士识纲常,
绝命诗留字字芳。
救母心肠如铁石,
保身肝胆凛冰霜。
一团正气真无怯,
万载英名在故乡。
我亦辛酸和泪读,
活人不及死人香!
其二曰:
纷纷匪势惊心寒,
陇上天生马仞兰。
临死能击贼面改,
舍身保得母身安。
无边佛力不消劲,
有胆娥眉真个难。
万古千秋烈香表,
香名留于后人看!
传说,马仞兰生前有诗稿一卷,珍存于家。后,传出闺阁,知者争相传阅而流失。从马仞兰八首绝命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看,有诗稿一卷之说绝非妄谈。她如果没有“朝朝暮暮写鸾笺”的诗文练习,在一日或一瞬之间就难写出那么多富于诗情画意的好诗来。可惜,现在不但找不到诗稿的下落,就连马学援老先生也只耳闻他六姑有诗稿一卷之说,而未亲睹。这不能不说是我县文史方面的缘故损失,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憾事!
注释:
①廿:据说,旧时称十七岁的少女为廿四年华。马仞兰殁时确为十七岁的少女。廿四为十七岁之说存疑。
②红羊浩劫:宋理宗錞佑年间,柴望作的《丙丁龟鉴》,历举战国到五代之间的变乱,在丙午、丁未年的有二十一次。柴望上书,意欲托言谶纬,藉以儆戒时君。后人以丙属火、色赤,未为羊,遂谓国难之时红羊劫年。
③苏若兰:名蕙,今陕西扶风县人,魏晋南北朝时,前秦窦滔之妻,善诗赋文章。后,窦纳妾赵阳台,欲弃蕙。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赠窦滔。其文婉转回环,五色相宜,横竖成诗;其意委婉凄切,终感窦回心转意。若兰创回文璇玑图为中国一修辞手法而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