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自陇海铁路通车以来,工商业日盛,市场较为繁荣,人口亦逐渐增多,尤其自抗日战争爆发后,人口剧增。当时由宝鸡敦仁堡至东门口,北至狄家坡,南至渭河滩,简陋草棚,如同栉比,住满了逃难之人。入学儿童,逐日增加,原有学校,无法容纳,为适应实际需要,由秦伯瀛张超英主持,于一九四一年筹办“私立复兴小学”。首先成立董事会,由秦伯瀛(专署保安司令部参谋)、张超英(教育科长)、杨仁轩(宝中校长)、刘茂轩(县财委会主任)、李越树(军统宝鸡负责人)、张定五(教育科督学)、王鸿基、强寿天(商会理事)八人任董事,秦任董事长。研究了经费筹措、校址、校名,聘请校长等事项。经费由董事会每年向各界人士募捐,对象主要为当时的申新纱厂,大新面粉厂等和一些大商家。以募捐之款作为办学费用及教职员工薪金,并收些学费来补助各项开支。校址设东关神农庙初小(现宝鸡市要武路小学)。利用原有两座旧庙宇(六间)作为教室。新添教室三座(九间)初设了六个班,学生二百多名,多数为外籍学生,教职员工十二名。第一任校长由教育科长张群英兼任,至一九四一年底,教导主任李世钧。第二任校长李世钧一九四二年秋(七月),教导主任李世华。第三任校长杨天枢,一九四二年下半年至四四年七月,教导主任杜含让。在杨任内一九四三年春,常香玉豫剧团在宝鸡市河声戏院义演一周,收入全部捐献学校,修建教室一座。此时学校已由六个班发展到十二个班。学生人数增至四百五十多名,教职员工二十二名。一九四三年四月八日奉宝鸡县政府训令,将私立复兴小学改为新市镇中心学校东关代用分校。经费从一九四三年一月已由宝鸡县教育科发给,董事会继续存在,由专员温崇信任名誉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