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字公南,生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宝鸡县石鼻城(今千河东魏家崖,唐时属天水县)人。父祖三代以谨守忠孝礼教而著称。曾祖父杨大宝为唐初龙门令,以拒降刘武周城破被害,唐高祖李渊追赠为全节侯。祖父杨哲,父杨播均以孝行受到朝廷旌表。
炎幼时好学强记,为人豪爽,崇尚气节,重视社会现实。他对时政得失多有所议,名懆一时。千、陇一带,称炎“小杨山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河西节度使吕崇贲闻名聘为书记。不久唐兵马副大元帅李光弼表请杨为判官;朝廷亦征诏其为起居舍人,但均未应诏聘。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炎丁父忧居丧三年。初被起用为司勋员外郎,后转为吏部郎中,又升任中书舍人。元载为相,以同郡(元载岐山人)荐为礼部侍郎,史馆修撰。他与常兖同为知制诰,代皇帝起草诏令。常善于授官之诏命,炎长于降恩诏书。自开元以来,善诰制之美者,时称常、杨。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代宗诛杀元载,炎被株连,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
德宗李适在东宫时,雅知杨炎之名,爱其才华,收炎为李光弼之父李楷洛所撰之碑文,以文辞之丽,书挂于壁,背诵尝玩。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即位,经崔佑甫举荐,于八月,拜杨炎为宰相。
安史之乱后,农村土地兼并严重,赋库管理混乱,政治腐败,财政危机。炎初拜相,上奏皇帝,改革赋税:“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主张废除“以丁为本”的租、调、庸制,实行“以资财为主”的两税法。
唐初沿袭隋之租调庸法规定,每丁负担数,是以天下每丁男受田一百亩的假设为基据的,事实上,不仅受田不一,或只具空文。至中唐期,地主兼并愈烈,官府贪暴愈凶,农民受租调庸法的苛政亦愈重。不是“敛获始毕,执契行贷”,便是“丝不容织,粟不暇春”,收获物不是为高利贷所掠去,即被官府夺走,农民只有逃亡一条路。因而,逃户、隐户连年日增,土地荒芜,税收减少,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均田制名存实亡,人民困苦不堪。租调庸制再难适用。在此情况下,杨炎奏请之两税法,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德宗布告天下施行。
两税法的实行,废除了“以丁为本”的不合理的税制,实行了“以资财为主”,即以“贫富为差”的赋税原则。按农户土地多少,商贾资财多寡,分等定级,每年分春秋两次纳税,所以叫两税法。两税法为我国税制一大改革,简而易行。当时较为公允,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至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代替。
两税法的实行,唐朝廷收到增添户口,增加钱粮的效益。百姓的负担虽未减少,但比前法较为合理。杂乱苛政,随意附加的现象暂时竭止了。而在唐后期政治愈加腐败,两税法行之弊端丛生,赋税又加重了。原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而朝廷却领头增加“供军”,“进俸”等税目。地主兼并,高利贷剥夺,更加猖狂,官吏贪掠日盛。诗人白居易在《重赋篇》里说:“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民。厥初防其淫,明赦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莱河岁月久,贪吏得因遁。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诗里把皇帝说成爱民,重赋全是贪吏所为,是否有意欺骗百姓且不论它,但他代表千万民众作出了正义的斥责。
唐代宗杀卢杞,“刘宴参与密议,杨炎受株连贬官”。炎得权后,为泄私愤和为元载报仇,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进谗言,使德宗杀刘宴。刘宴是个有名的理财家,人们都为之呼冤,时割据淄青镇的李正己和诸镇早有异谋,正好借此连连上表,请问刘宴的罪名。杨炎畏惧,遂派人密言刘宴是出自上意。德宗知其而恶炎,遂任卢杞为相,不再专任杨炎。
卢杞非常阴狡是李林甫、元载之后又一著名奸相。他顺从德宗刻薄猜忌之性伤害群臣。其陷人技俩,超过杨炎数倍,同时卢、杨为相,政见不合,互争权利,渐为仇家,杨炎哪是卢杞的对手。卢杞数进谗言于德宗。七月,遂罢杨炎政事,降职尚书左仆射。卢杞又制造谣言,将杨炎下狱,诏三司会同审理。十月,杨炎被贬为崖州(今广东琼山境)司马。在杨去崖州途中未百里,诏下赐死,时年五十五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卢杞败,诏复炎官,镒平历。杨炎文藻雄丽,著有文集十卷,制集十卷,系苏弁所编,并行于世。
(此资料根据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新《唐书·杨炎传》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