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理教会,简称“理门”,俗名“在理儿”,会址称“理门公所”。
教会的宗旨是:组成团体,教化大众,走正直健康的道路,口号是:国家教育感化人心,惟我理道,至大至精,戒烟除酒,富国强身,愿我同胞勉励奉行。发展会员的对象是正直的男女青年、壮年、老年。在校学生愿意参加者也可。入会要有两名以上会员介绍。活动情况,我和一友人参与过两次活动,略知一二。进教传理后,发给入会证书,上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及旗帜。还发给一枚证章(除有关图案外有“一理心照”四字)。入理后为了健身,一再教育会员平时要坚持“不吃烟、不喝酒、不吃牛马肉”。据说各县、镇大多数设有理门公所,会员出门可以住歇,便于求人办事。见会内人,先参拜再说话。不相识的人还得考察。如果在天黑时叫门先用左右手分开拍门,中间停顿,各拍四下,代表八方。开门后见人先称呼:“八方大爷心照”,答:“心照心照”,表示大家都好。会里的老师讲说,理教会,不论迟早,不论大小,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处处要用上“理”字,是不会有错的。如对父母用理字,必定是对长者孝敬;兄弟姐妹用理字,必定是团结谦让;夫妻用理字,一定是和睦共处;师生用理字,可以做到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会内的教育内容,大体上有:“服从法令,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勤理家务;热爱职业,团结互助;尊老扶幼,童叟不欺,处处以理行事”。
宝鸡县理教会有五、六处,规模较大的有三处,即县城内西街的救苦庙,东关狄家坡的普善堂,咀头街的救苦庙(今太白县管),三处会员人数不到四百,其概况分述如下:
西街救苦庙理门公所,位于旧县政府西对门,是我县最早的一所。它创建于民国九年(一九二O年),是北洋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民国八年驻防宝鸡)罗玉山参议(山东人实权等于副旅长,住党阁老公馆)修建的。当时他派一位姓张的监工创修救苦庙。竣工后,罗就移驻理门公所。我小时还参加过一次会(民国二十九年)。筹办费,不摊派,不化缘,不募捐,自用自给。参与者随便给些需用费,多少不等,有钱的人多给些。平时管理人员有房子谦(宝鸡人),卞龙轩(山东人),杨逢春,强和亭(中医师),杨春霆(旧社会联保主任),傅修身(山东人当过公安局长退职定居),陈百庚、李镇海、毛长发(江西人是解放前某军宝鸡修械所所长),索应祥等十余人。会员约一百五十多人,其中部分是外籍来宝者,大多数是本地人。
东关狄家坡普善堂理门公所(即今宝鸡市胜利路37号院已改修家属宿舍),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建成。管理人员有:周品三、侯荣兴(均系政界退职人员),张韶仙(世界红十字会宝鸡分会副会长)、王景春、段道生等人,分别担任引进、点道工作。会员达二百多名。这个公所比其他的公所兴盛。多数是工商界、公务人员等。有城市居民和东方、南方客籍人在此过事待客,如给老人祝寿和男女结婚、小孩儿满月或周岁,也有白事的安厝和周年等,经常开席场,也有乐队伴奏。
还有个别人在所内发物品予售票,活跃了经济,调剂了生活。我亲眼见过:象有一位居民崔元亭,在腊月印了一部分大红色和粉红色的“元霄票”。由所内人承头在会员和非会员中预售。到翌年正月十五以前拿票取货,食品店畅销了一批元霄,公所也赚了一笔钱,活跃了市面经济,双方喜悦。
普善堂公所会员多系东南几个省份人。当地只有几个人,其中我和凤翔一位友人由于有熟人介绍进了教。入教的原因,鉴于此教正派,不吸烟,不喝酒是对人身心健康有关,也符合在“理”的条件,因此就加入了。
宝鸡救苦庙和普善堂理门公所,前者驻于县功镇,后者驻于新市镇。在国民党时期,镇公所把它管辖内吃大烟的烟民分期分批在理门公所内集中“戒瘾”。理门公所给办灶,安置宿舍,聘请医务人员,及时检查“瘾药”情况。如有病时,就地诊疗,另服药物,并请有声望有学识的老先生给讲故事,使烟民身心愉快。办这些事是由当地政府同意的。插手办理的人为乡镇民众团体组织的负责人,如乡农会、乡民代表会等。民国三十年先后办过五期,各期每处三十人左右,时间一般是一月。有恒心的人按时服药,真的把“瘾”戒掉了。可是另有一部分人,回家后仍旧偷着吸食。
咀头镇理门公所原属宝鸡县终南乡,今属太白县管。该镇救苦庙,自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起,利用一座古老的佛殿,逐渐改建,到民国十八年成立理门公所。前后院有上殿、前殿、献殿和南北两厢房大小十九间。创办人是宋鉴堂(原终南乡乡长,县参议员)。该地理教会,在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前后,是最兴盛的时期。所内常住的人员有史当家(山东人),据说他对“理”最熟、最精。赵培都为引师,孙辅瀛为点道师参加会员经常是五十多人,其中有当地乡公所、学校的公教人员和街道的商人、居民以及附近的富裕农民。活动情况和县城内救苦庙理门公所相同,并互有密切联系。
本文根据个人见闻并参照《理门问答》(手抄本)写成。因限于水平,如有不妥之处,请知情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