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之所以为虢,是因为虢之城南秦宣太后建筑的常宁宫中的碑碣中言之和有关史料记述而知。
古虢常宁宫集略备採碑上云:“虢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又云:“虢有二虢、三虢、四虢”。《韵府》“虢叔封虢或曰郭声之转也”。《公羊传》“虢作郭”。《战国策》注:“郭虢同属扶风”。《词海》释,“虢,古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文王弟”。《词源》(第四册)中释“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周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地。周平王东迁,西虢徒 上阳,称南虢,春秋时为晋所灭。西虢迁徒时,有仍留原地者,称小虢。后为秦所灭。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周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封地,后为郑所灭。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春秋时晋假道於虞以伐虢即此”。《路史》“北虢仲后也”。
据上所述,虢有二虢、三虢、四虢或东虢、西虢、南虢、北虢之说。就目前所查到的资料来看,所谓北虢、南虢或小虢,是西虢的变迁和发展而已。正如《路史》中载,“北虢仲后也”。和《词源》释,“西虢周文王弟虢仲封地,西虢徒迁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称南虢”。
东虢、西虢均系文王弟所封,其所在地区和都城方位,记述基本清楚统一,即: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但各属谁的封分地,现有资料和地方史志记述不一致,说法不一。近查阅宝鸡市博物馆关于“虢仲甬”一器的介绍材料,虢仲甬,岐山京当公社出土,系西周厉王时的标准器,器物虽小,但铸造工艺灵巧坚固,纹饰华丽生动,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口沿内有铭文六字:“虢仲作始尊鬲”。虢仲甬在宝鸡地区的出土,且又属西周末期之器,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东虢、西虢各属谁的封地,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现今的虢镇,为岐周京畿之地。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虢为县,改名平阳,曾为秦都城所在地(后迁至凤翔)。西汉初,因给汉高祖刘邦驾车的周牒被封为蒯城候,平阳为其封地,故改平阳县为蒯城县,后又复为虢县。东汉初,朝廷缩编建置,将虢县并入雍(即今凤翔),原虢县城改为平阳亭。魏晋时,又复为县,称蒯城县。南北朝时,北魏在蒯城置武都郡,领三县。西魏又改武都郡为洛邑县。北周改洛邑县为虢虢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朔州为虢县,唐贞观十一年将虢县并入岐山,天授二年复置仍称虢县。五代及宋,一直叫虢县。到了元代,省入宝鸡县,虢县改称虢镇。明清末有变更。解放后,因宝鸡县城所在地留谷城,建置宝鸡市,故宝鸡县治所迁至虢镇,从此 虢镇便成为宝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