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是我国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是年六月开封沦陷,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大溃退中为了阻挡日军西进,遂在河南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因此,黄泛区、沦陷区的难民象潮水一样涌向西北大后方;宝鸡弹丸山城亦逃来难民二千多人。他们的吃饭、穿衣、住宿、就业,立即成为宝鸡县城(今宝鸡市)社会的特大问题。因此,宝鸡县社会贤达人士王和亭、张子才,佛教协会理事长强和亭、佛教居士孙华堂、商界知名人士黄华庵、卞龙轩、红十字会贾茨山等于一九三八年冬组成宝鸡县救治协会,推选王和亭为会长,及时开展了救助活动。
一、协助宝鸡县政府筹募资金、衣服、面粉、医药等,安置了迁宝之黄泛区、沦陷区的难民二千多人的吃饭、穿衣、住宿、医疗等生活问题。是年冬天,按人口分配给面粉,最困难者分配衣物,解决了难民燃眉之急。曾先后在店子街、五里庙、长寿山沟、庞里沟、县城周围等地打窑洞几百孔,解决了住宿问题,同时发给一定谋生资金,使其自谋生活。
二、协助宝鸡县政府筹募基金,于一九四一年春成立了宝鸡县救济院。其院长有王和亭等,副院长张智,下设育幼所、安老所、习艺所、有技术员等专职干部负责工作;招收难民孤儿一百二十多名,使宝鸡县社会救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沟通各同乡会为难民购置义坟地,是死者有其坟墓。
四、协助县政府每年开展冬赈,集资办粥厂,解决难民吃饭、穿衣过冬问题。
一九四六年,宝鸡青、红帮势力膨胀;为了救济募款工作顺利起见,宝鸡县救治协会改组为救济会,推选青、红帮领导人李樾村为会长。救济协会协助县政府募款,及时解决了六月二十二日金陵河水患之后难民吃饭、、住宿、医疗等问题,并安葬了四十四位死难同胞。
是年,在救济协会的领导和发动下,宝鸡县商会、工会、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红十字会、宗教联谊会、各省同乡会等机构和慈善家发挥社会公德的救济力量救济难民,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团体与个人:
(一)宝鸡县红十字会,在难民遭受金陵河水患之后,为二百多名无家可归的人捐款,在宝鸡县城周围打窑洞一百多孔,安置解决了难民住宿,并派段蓉医师常住救济院免费为难民治病。
(二)佛教协会会长强和亭(宝鸡市人)常年为难民免费诊病施药。
(三)佛教居士孙华堂(甘肃灵台人,系乾太恒、协和盐号经理)自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九年六月,为难民死者与县区无主尸体施舍棺材,每年约施一百至一百四十口。
(四)九福茶庄经理范高超,每年以茶庄收入红利百分之五捐给宝鸡县救济院,作为救济基金(每年大约二千多元)。
(五)张智任宝鸡县救济院院长时,将他一九四六年任乾太恒、协和盐号名誉董事长所分红利十一万七千元金元劵全部捐给救济院;救济院即以此款将救济院原租地皮二十九亩七厘四毫购为院产。
以上五个慈善家热心社会公德救济工作的事迹,曾荣获宝鸡县政府传令嘉奖。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四日宝鸡解放,宝鸡县救济协会自行解体,救济院移交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