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表区政协经济科技学习组作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言,不足之处,请指正。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六区”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增强发展新动力、构筑发展新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引领和支撑我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以富民强区为宗旨,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及省、市“13115”和“6333”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抓好典型示范、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科技进步合格县(区)成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2010年底,累计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0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41个,市级70个,区级82个;申请专利139项,授权专利100项,开发新产品30多个,研发新技术1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21项。陈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以专家大院为依托的太公庙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晚红”猕猴桃填补了我省选育红肉猕猴桃空白,海宝公司“热核聚变用金属铍球”填补了我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项目的技术空白。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看到科技创新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区内企业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专利拥有量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衡量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9年,宝鸡市辖9县3区共申请专利675件,其中我区申请专利35件,仅占全市当年申请总量的5.2%。申请的35件专利中,发明6件,实用新型25件,外观设计4件,分别占当年全市申请总量的0.9%、3.7%、0.6%。虽然2009年我区专利申请量比2008年的25件有较快增长,但与当年渭滨区申请的327件、金台区申请的142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创新力量严重不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更少。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技术水平落后,在科研上习惯于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思路,难以实现重大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另外,中小企业自身人员素质有限,大部分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职工总数不足15%,企业科研人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奇缺。
三是创新资金严重不足。我区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1%,企业缺乏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专用资金。在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等方面,政府资源投入不够。大多数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所需资金,甚至有些企业即便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因资金问题困扰而无法批量生产。
四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能源、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未建成企业共用的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平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数量较少,企业之间协作联系不够,缺乏应有的交流,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
综上所述,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我区工业企业要实现突破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提升产品档次。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一是广泛宣传群力电工、秦益科技、新科机械、金达食品等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尤其是获得国优品牌、为我区争得荣誉的企业要给予重奖,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组织企业就科技创新进行座谈、沟通和外出学习考察,营造敢于创新、崇尚创新、乐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一是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设立陈仓区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关键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面建设,并确保区级财政每年预算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的比例不低于1%。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省、市“13115”和“6333”科技创新工程。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邀请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项目进行筛选,及时向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申报,争取上级创新项目资金支持。三是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贷款风险补助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
三、加快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包括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培训基地、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在职培训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促成和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进企业活动,帮助中小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
四、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壮大科技创新队伍。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支持龙头企业以重点科研、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聘请引进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的费用由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或奖励。三是鼓励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我区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择优在企业初创期给予一定奖励。四是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五、强化协调服务,改善科技创新条件。一是加强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各种科研资源向企业创新有序流动。二是加快陈仓区科技馆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具备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中介、检测、推广、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功能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发展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和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形成跨区域的技术产权交易网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六、重视保护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是要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由区政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协调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打击力度,保护科技创新的权益不受侵害。二是要大力宣传省、市有关专利申请资助优惠政策,设立陈仓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奖励资金,鼓励和支持专利发明者,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三是要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应用和推广,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产业,为推进我区科技创新、实现工业强区建设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区政协常委 赵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