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社”是旧社会的一个民众团体。早在清朝末年,四川省威远县有个段正元先生,他专意讲授“道学”,提倡建立“道德学社”。民国元年,他到北京进行“道学”宣传,得到了当时北京一些文人儒士和道学爱好者的推崇,乃联名申请北京政府批准,在北京西单成立了“道德学社总社”。嗣后,逐渐发展到全国有些城市。如河南省有洛阳“道德学社”;湖北省有汉口“道德学社”等。该社当时还办有《道德专刊》杂志,进行宣传鼓动。
陕西省西安“道德学社”于民国二十二、二十三年在西安市案板街成立,推选李纪才为省社理事长。随之周至等县相继成立了“道德学社”。宝鸡“道德学社”于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由康裕如(河南偃师商人)发起,张韶先、张子才等人负责筹备,一面捐募资金,一面请西安“道德学社”的“学长”虎祖元、孙绳先等人讲学,扩大影响。同时,申请县政府登记立案。经批准后在宝鸡中原巷购买地基,修建礼堂、宿舍、灶房。于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七月正式成立了宝鸡“道德学社”,推举张子才为理事长,康裕如、王柏起、虎尧卿、容静轩、孙绳先、姚子厚、张韶仙为理事,主持学社的事务活动。
道德学社推崇儒学,宣传封建道德,以“三纲五常”、“五伦八德”为信条,以孔孟之道修身齐家,力图挽回世运。在学社内倡导互相维护,排难解忧,募捐经费,扶厄解困,兴办慈善事业。一些市民、农民、商贩和部分绅士,工商界人士受其影响,纷纷参加,“社员”达数百名。
凡自愿参加“道德学社”的,要交纪名费,在“学社”礼堂尊师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礼,发愿立誓,然后发给一本北京总社印的《学道须知》和段正元亲自写的《三我》、《三我立道》等小册子,自学修行。
宝鸡“道德学社”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这三天举行集会,自愿参加。“学社”礼堂内不设神像,只供奉一个牌位,上写“大无为无所不为真主宰段正元师尊之位”。“社员”在段师尊位前行三跪九叩礼,焚香化表,或听讲道,或坐在一处自修学道。有时请外地学社的人来讲道。
“道德学社”提倡募捐办学,兴办慈善事业。从北京到各省、县的学社,大都办有学校,统名为“中和小学”。一九四七年,宝鸡“道德学社”兴办了“中和小学 ”。开始是学社子弟上学,学生也不多,讲一些《弟子规》、《女儿经》、《中庸》等。后来因社会上学生纷纷来校上学,逐步发展扩大办成了一所正规学校,设五个班,学生二百多人,有八、九教师,教学内容也作了新的更改。学校经费本着“不用国家一分钱,不募社会一文捐”的教规,由“社员”自愿捐助,学校费用全由学社开支。学社办事人员没有薪金,属义务性质,一切开支均由会计人员经手。
宝鸡“道德学社”,曾先后在虢镇、贾村、县功等地设立过分社。这几处“社员”不多,社址有的就设在社员家里。解放后,一九五一年私立中和小学由宝鸡市人民政府接管。宝鸡“道德学社”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被人民政府明令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