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宝鸡县虢镇酿酒业的发展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刘殿奎  浏览量:308 

宝鸡县虢镇酿酒业,始于周秦,盛于唐宋,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久兴不衰,闻名遐迩。

虢镇,古名虢国。上古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用谷物酿酒。酿酒始祖杜康,夏朝开始酿造,名曰“杜康酒”。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建立,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而且是一个相当大的手工业部门。周室王朝已设置了专门掌管的官职,在《周礼》、《礼记》等书中见到的就有“酒正”、“酒人”、“郁人”、“鬯人”、“司尊彝”、“浆人”、“大酉”,等等职名。这些官职不仅掌管有关酒的政令,而且还直接组织和监督酒酿造。西周以后,乃至秦汉,民间酿酒有很大的发展,劳动人民也有了饮酒的风气。《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这些诗歌形容劳动人民在收获后偶有闲暇饮酒消遣的情况。《楚辞》中也记载有不少美酒的名称,如“瑶浆”、“冻饮”、“椒浆”、“吴醴”等,说明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名酒了。《史记·孝文本纪》诏书说:“朕初即位,其赦天下……酺五日。”汉文帝以后的帝王都常有大酺之举,武帝一次达五次之多。所谓“酺”,是“大饮酒也”,“大酺”是群众聚会大饮五天。这是封建王朝,每逢皇家大庆,对民众的一种特许。三国魏武帝曹操的《短歌行》也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民间酿酒、饮酒已很普遍,甚为兴盛。据说,周秦期间,虢镇民间已有酿酒业。

据《宝鸡县志》记载:前秦国君苻健之侄苻坚(初为东海王,后自立为大秦天王,改为永兴),淝水之战兵败以后,退于三角城(今宝鸡县固川乡佛爷崖附近),筑秦王寨,建立国都。部属乞伏乾归,发现此地泉水其味如醴,清澈如镜,甘甜柔和,即选优质大麦、豌豆、高粱,创始酿酒。传说,酿造之酒酒液晶莹,清香醇厚,柔和爽口,回味生津,余香不绝,成为著名之佳酿。西秦覆灭后,因当地原料缺乏,交通不便,酒业衰败。此后,酒坊派人四处觅找其址。虢镇古城,地处川道,土地肥沃,原料充足,水质甘甜,柔和适度,不久将秦王寨的烧锅酒坊,相继迁至虢镇。

当时,虢镇己有民间酿酒,是酿造“西凤名酒”的地方之一。据曾纵野编著的《中国名酒志》记载:“西凤酒原产陕西省的凤翔、宝鸡、岐山、眉县一带,而以凤翔城西柳林镇所产最为有名。”凤翔古名雍城,是春秋时代(公元前七OO至四七六年)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建都的所在地。民间传说这一带是凤凰栖翔之地,如有“凤鸣岐山”、“吹箫引凤”的故事。唐朝以来,凤翔是“西府”府台所在地,称之“西府凤翔”,“西凤酒”由此而得名。历史上将柳林酒与虢镇酒并称“西凤名酒”,弛名中外。

唐宋年间,是虢镇酿酒业最兴盛时期。随着酿酒业的不断发展,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它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入珍品而闻名于世。中唐田园诗人王维,经常在他的“辋川别墅”,用虢镇老酒宴请宾客和诗友。亦有:“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姜尚知味停车”之说。这就证明宝鸡县虢镇“西凤酒”与“蜂醉、蝶不舞”之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可媲美。传说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之皇后(姓孙,宝鸡县香泉人),玉体欠佳,久治不愈。遂微服简从,私访名医,偶饮虢地吴岳所酿、储存几十年之陈酒,病即大愈。太宗闻讯甚喜,御驾亲访其人。吴岳信谣生畏,逃之距家二十多里之山中自尽。太宗念其功德,筑庙以祭之。从此吴酿之佳技,历代沿袭,所酿之酒称之“皇后御酒”。明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O年)记载:明神宗喜爱佳酿,“每餐必饮,每饮必醉”。当时,已传为佳话。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军阀混战,互相争夺,横征暴敛,恣意摧残,酿酒业发展比较缓慢。在漫长的岁月中,多为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沿用“泉中水,风箱火,木锨扬”的落后工艺和手工操作的笨重体力劳动,生产停滞不前。一个作坊不过两三万元资金,每天出酒三、四百斤左右。那时没有瓶装,全为散酒,用“酒篓”运往外地,每只酒篓装酒百斤左右,骡马驮运。一头骡马驮两篓,来回往返需好多天。当地人买酒,自带酒罐,很不方便。由于种种原因,酒坊冷落萧条,很不景气。清末、民国初年,虢镇的酒坊仅残存源隆祥、福盛公、万顺江等五家,年总产酒约四十五万斤。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以后,虢镇酿酒业又逐渐兴旺起来,酒坊由原五家,发展到十五家。其酒坊字号为:同心福、万享涌、兴茂亨、永兴昌、西凤号、崇德海、福盛源、正盛茂、同义丰、复兴源、积丰协、万成海、福茂昌、志盛丰、恒顺和,年总产约一百三十万斤左右。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五O年没收了“万亨涌”酒坊的资产,改为“地方国营虢镇酒厂”。一九五六年在对私改造中,将私人开设的“恒春和”、“万成海”两个酒厂转业,人员、资产合并于“公私合营宝鸡县剧院”,“西凤号”酒厂卖给虢镇酒厂;其余十一家转为合营,成立了“公私合营宝鸡县西秦酒厂”,生产瓶装“西凤名酒”。一九六一年“虢镇酒厂”合并于“公私合营宝鸡县西秦酒厂”。酒名改为双凤牌“西凤酒”。一九六九年改为“地方国营宝鸡县西秦酒厂”。“文化大革命”中,虢镇“西凤酒”改为“秦川大曲”。多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更新落后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不断革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增加花色品种,酒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截止目前,宝鸡县西秦酒厂共有职工三百多人,拥有固定资产二百三十九万元,设备能力年产达到三千吨,先后试制成功大曲清香型“秦川大曲”、“西虢白酒”;浓香型“秦岭香”、“秦川液”、“渭阳春”;低度酒“皇后御酒”(三十八度)等七种产品。一九八四年底,饮料酒总产达到一千六百八十五吨,总产值达到三百二十万元,给国家上缴税金一百三十万元,实现利润三十一万两千元。“秦川大曲”,以“清彻透明、醇香雅秀、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回味幽长”等特点,誉为佳酿名酒。一九八O年“秦川大曲”被陕西省轻工业局命名为优质酒,一九八五年上半年被陕西省轻工业厅评为旅游优质产品,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中央轻工部召开的评酒会上,荣获国家银杯奖。一九八五年四月在全国第十六届旅游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运销北京、内蒙、青海、云南、贵州等二十多个省、市,七十多个单位争相订购,生产供不应求。

此稿由高振芳、靳铭斋、俱志青同志提供有关资料,撰写而成。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