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位于秦岭北麓,渭水之滨,是陕西关中西部的一个大县。地域辽阔,总面积三千一百九十六平方公里;地形交错,山、川、原、丘皆有;土地肥沃,除生产粮食外,盛产辣椒、烟叶、苹果、花椒、黄芪等;资源丰富,森林、土特产品和矿产资源甚多。是省陕西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基地县之一。主要名产有:
宝鸡“秦椒”
辣椒,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属多年生茄科。明朝末年,传入我国,主要品种有:灯笼椒、长线椒、圆锥椒、簇生椒、樱桃椒等五种,由多年生变为一年生。宝鸡县约从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五年)引进种植长线椒,著称“秦椒”,又称“西安椒干”,驰名中外,距今约四百年。
宝鸡县“秦椒”,是一项传统的、大宗的“拳头”产品,亦是陕西省“西安椒干”的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分布于千河、虢镇、天王、八鱼、马营、阳平、杨家沟、磻溪、石羊庙、周原等十五个乡镇。一九八三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种植辣椒一万五千多亩,亩产三百五十斤左右,总产五百万斤以上,国家每年收购二百多万斤,其中:出口一百五十万斤左右,品级颇好。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中央对外贸易部授予“品质优良荣誉证书”。它以独有的“颜色鲜红,皱纹均匀,身条细长,椒味佳美”四大特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畅销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美国、香港、澳门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颇受欢迎。
司家崖旱烟
宝鸡县千河乡司家崖、黄家崖村,自明末以来种植旱烟,距今三百余年。它以“色黄、膘薄、绵软、味香”而出名,成为招待宾朋,馈赠亲友之佳品,驰名陕甘两省,畅销省内外。
解放后,宝鸡县由旱烟发展为烤烟。一九六八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亩,总产一百七十万斤。一九七七年陕西省确定宝鸡县为烤烟基地县。一九七八年种植面积八千七百四十二,平均亩产二百零二斤,总产达到一百七十六万九千斤。一九八三年后因烤烟基地县变更,种植面积大为减少。
吴家庄苹果
宝鸡县上王乡吴家庄村,地处丘陵山区,气候湿润,温差较大,苹果质优,负有盛名。全村共有果园一千二百五十六亩,人均一亩,成为有名的“果树专业村”。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平均年产果一百零七万五千斤。品种“秦冠”、“红星”、“金帅”为主,它以“色泽鲜艳,皮薄肉细,汁多酥甜,含糖量高”等特点,而驰名。一九八三年在北京展销,曾受到谭震林副总理的赞赏和北京顾客的好评。每年北京、广州、云南、四川等地,不少果商前来订购。宝鸡县从清末开始,引进栽植苹果,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苹果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截止一九八四年底,全县共栽植果树二万二千亩,总产达到一千三百多万斤,成为陕西省苹果六大基地之一。主产区有:上王、磻溪、天王、八鱼、赤沙、香泉、凤阁岭等乡镇。主要品种:秦冠、红星、金帅、大小国光等。天王镇孙李沟村,是我县苹果主要基地之一。由于他们果园管理得好,一直保持连年稳产。一九八四年底,全村共有果园九百三十亩,总产达到一百一十万斤。果品大小均匀,肉细酥脆,酸甜适度,实心虫少,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一九八二年赤沙乡姬家沟村红星苹果达到出口标准的占总产百分之九十四。近几年来,我县每年平均出口苹果三十多万斤,销往香港、澳门等地,颇受欢迎。
晁峪花椒
素称花椒之乡的晁峪乡,盛产“大红袍”花椒。其特点是:粒大、色红、味浓、肉厚,享有盛名。旧社会,这里虽有栽植,但数量不多,产量也不甚高。解放后,逐步有所发展。五十年代,晁峪村种植花椒能手邓扶汉老汉,采用牛粪揉搓种子,温汤侵种等办法,突破了育苗难关,使花椒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九六二年,全乡栽植成片花椒林一千亩,零星花椒林七万五千株,总产达到八万斤。沿河两岸,半山腰间,田边地旁,村落院边,遍地皆花椒。“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花椒树损毁严重,产量逐年下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近几年来,花椒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截止一九八四年,全乡共有成片花椒园六百九十亩,零星椒树四万八千三百六十株,年产花椒三万三千八百多斤。目前,花椒生产已发展到西山地区的甘峪、坪头、颜家河、胡店、拓石、凤阁岭、新民、通洞、赤沙、香泉等十一个乡镇,年产量约十二万斤左右。
吴家坡黄芪
通洞乡吴家坡村,是宝鸡县重要中药材黄芪的生产基地。该地所产黄芪,具有品正优质,皮白条直,粉性足、味道甜等特点,为药用优质品种。它有补气固表,排脓托疮之功效,是医药配方用量较大的常用重要中药材。近年来,该村共种植黄芪六百亩,年产一万二千斤左右。
一九七五年,宝鸡县被列为陕西省和宝鸡市的黄芪生产基地县,在全县山区、半山区二十六个乡、镇,推广吴家坡的种植经验,发展商品生产 。一九七八年全县共种植黄芪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六亩,总产达到五十八万斤,国家收购五十五万斤,远销南方各省、市。
此稿由魏德芳、张志荣、贾德生和市多种经营办公室、县桑果工作站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撰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