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宝鸡县出土的珍贵文物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胥 鼎  浏览量:396 

宝鸡,乃是人类生活起源较早的区域之一,地下藏有丰富的历史文物。现已出土的文物中,不少为稀世之宝。这些珍贵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  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研究当时社会变革的有力见证。今天追叙,以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石鼓文

石鼓,乃是石头凿成的鼓形,上刻文字故曰“石鼓文”。石鼓计十件,每件刻有四言诗一首,其内容是歌颂秦国君王游猎情况。石鼓文字系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因石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且艺术价值极高,所以历朝历代均视为国宝。

石鼓,唐初在陈仓田野中发现,后被郑余庆运往凤翔府文庙内。经五季之乱,石鼓散失。北宋司马池执掌凤翔时,将搜集到的九间石鼓,置于学门过道内。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又搜集到一件,从此,石鼓十件齐全。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移石鼓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当时为保护国宝原貌,宋徽宗曾下诏拓摹。金国统治时期,石鼓又运往燕京(北京)国子监(大学)。元代,又移至文庙戟门下。抗日战争时期,为保石鼓安全,曾转于上海和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二、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出土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当时,有人误将它作为牲畜饮水用的水槽,故而流传有“得宝不识宝,国宝当牛槽”的笑料。后被眉县县令兼理宝鸡县掾徐燮均闻知,识之此宝,遂运至其家——江苏武进。太平天国攻克武进后,此宝落入护王陈坤手中。同治三年(1864),淮军(清军)部将刘铭传攻破太平军占领的常州,在陈坤府中突然发现虢季子白盘,大为吃惊,随即运回家中(安徽合肥)。后来,刘铭传未被朝廷重用,三十五岁时便解甲归田,在家里研究起古董来。他请人将盘中的铭文一百多字全部考证辨认出来。其内容大意是: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君的小儿子白,带领军队在洛阳一带攻打与西周王朝敌对的部落猃狁(猃狁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斩首五百,俘虏五十,成为开路先锋。周宣王奖给白马、弓箭、斧钺,还特意铸了这个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长方形,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有铭文111字,把白的功绩铭刻在上,永作纪念。刘铭传读了这篇铭文,触情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于是建造了一座“盘亭”、特将虢季子白盘置放在里面,特写了一本名曰《盘亭小录》,以传后世。

刘铭传收藏虢季子白盘的消息传出后,一常熟的达官贵人以重金购买此物,并愿意将女儿许配刘的儿子为婚,被刘一一拒绝。

在刘铭传的严教下,刘的子孙后代忠实的保护着这件稀世之宝,英、美、法、日等国文物商人曾多次重金诱惑,但丝毫未动摇其心。桂系军阀李品仙,因索取国宝未遂,对刘家进行政治迫害,刘家子孙不畏强暴,护宝志坚。抗战前,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曾向刘家索要此宝,被刘家顶了回去。“七·七”事变后,为了国宝安全,刘家曾把它藏在厕所下。日军占领合肥后,曾派人向刘家后代刘肃曾索要此宝,他以运往大后方为由,蒙哄日军。在此期间,为了避免麻烦,刘肃曾避居乡村。抗战胜利后,中央军迫使刘家交出此宝,掘地三尺,连房子的顶棚都拆除了,也未找到踪迹。他们扬言说:如果刘家不交出虢季子白盘,要将刘肃曾严加惩办。刘肃曾为了保护国宝,继续避居乡野,不敢露面。

这件被称为西周三大铜器之一的国宝,在刘家传了四代,历时八十多年。解放后,刘肃曾自愿将虢季子白盘捐献给人民政府,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

三、西周铜禁

禁,这个词见《礼记》等古代典籍。按郑玄(东汉末年经学家)的说法,把盛放酒器的器具叫禁,其意是提醒人们禁酒。因这种器具是铜的,故曰铜禁。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国内稀有的一件西周铜禁,出土于宝鸡县斗鸡台。

民国十六年至十七年(1927——1928年),军阀党玉琨(外号党拐子,陕西富平县人),在斗鸡附近的戴家湾大规模的盗掘文物,先后挖得青铜器一千余件,其中有西周铜禁一件。

党玉琨将党玉琨攫获之文物藏于凤翔城内。民国十七年(1928年),凤翔城被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军第十一师师长宋哲元攻破,党玉琨自尽。宋哲元在党随军家中将藏的所盗全部文物运往西安,后又统运至天津英租界他的家中。宋指派其军法处长肖振瀛,将许多珍贵文物卖至国外。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占领了天津英租界,抄了宋哲元的家,使之剩余文物落入日军之手。宋哲元的弟弟宋慧泉,目睹这种现象,心中十分不忍,于是,通过请客送礼等手段,赎回了部分铜器,西周铜禁亦在其中。

解放后,天津文物清理小组接收了西周铜禁。接收时,铜禁已砸碎,后经中国历史博物的精心修复,终使这件珍宝恢复了原样。

另外,斗鸡台还出过夔蝉纹铜禁。此文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慈禧太后的宠臣端方,千方百计搜刮。辛亥年(1911年)端方被义军杀死,从此,这件铜禁辗转流至国外,至今下落不明。

四、何  尊

一九六三年,宝鸡县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时代的瑰宝——何尊。何尊是西周初年用青铜铸造的容酒器,是一名姓何的奴隶主贵族用作祭祀的器皿。器物为椭圆形,高三八点八厘米,口径为二八点六厘米,内底铸有篆刻铭文一百九十二字。铭文开头说:“惟王初迁宅于成周······”。下面追述周武王克商后向天祭告:我要居住在这天下之中的地区,从这里治理众民。就是说:他决定在今洛阳地区建立新的都城,以及文王受命,武王灭商,成王营建洛邑等重要历史事件。铭文未尾所记,“惟王五势”,应是周成王亲政的第五年。

贾村出土的何尊,作为珍贵文物于一九七五年在北京故宫展出。一九八O年至一九八一年,作为中国伟大的青铜器时代的文物展品,曾赴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地巡回展出,受到国外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及文物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五、秦公镈

秦公镈,乃系春秋时代的一种青铜乐器。一九七七年杨家沟乡太公庙村出土。其镈造形复杂、庄重,图案花丽、典雅,略带神秘感。所以,艺术价值较高,《人民画报》曾两次专题介绍过。秦公镈上有铭文一百三十五字,记载了秦祖先“赏宅受国”和秦文公、秦宪公继承先祖事业“箎事蛮方”等重要历史事件,为研究春秋时代秦国史和周秦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其镈现存陕西省博物馆。

六、矢国簋盖

簋,乃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一九七七年贾村上官村出土的矢王簋盖,系周代一个诸侯国——矢国国王的遗物,它反映了周初封分诸侯的历史。周灭商后,矢最初分为畿内虞候,后改分于宜,周王赐他土地和众民。土地有田川、宅第,众民有两种:一是宜的土著(王人),十七姓;一是单身奴隶甿庶人等。这是西周井田制度的有力佐证。所以,矢王簋盖历史价值极为重要,其实物现存宝鸡市博物馆。

七、周生豆

周生豆,于一九七八年在杨家沟乡西高泉村出土,是一名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在一个小墓中发现的。豆是古代贵族盛放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豆盘较浅,豆壁周园有突起的涡纹,豆饰云气纹,柄粗束腰,饰鱼鳞纹,上下各有四个对称的镂孔。周生豆通高19.9厘米,口径15厘米,圈足径14.3厘米、盘深4.6厘米。豆盘上有铭文二行,十字,其文曰:“周生乍鐏豆用享于宗室”。据郭老考证,周生系周宣王太宰,故此铜器系西周晚期遗物。与周生豆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青铜器,据推测,周生器群可能散失于犬戎入侵之时。此件铜器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高,现存放于宝鸡县博物馆。

八、散氏盘

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又称矢人盘。有铭文三百五十七字,记述奴隶主贵族矢人将大片土地移付给散氏时所订的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盘系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于千河流域,即宝鸡一带,后流传国外。

以上说明,宝鸡县历史源远流长,地下文物丰富,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相信,会有更珍贵的文物出土。

材料来自宝鸡县博物馆出土文物资料。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