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陈仓区政协网!
吴山历史及其古迹
发布:2013-10-22 来源:  作者:李真皓  浏览量:326 

吴山,在陇州东南七十里,今宝鸡县新街境内。《尚书》载:“禹贡异岍岐岍,即此山也”。《周记》云:“山镇曰岳,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吴岳即吴山”。《山海经》称:“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晘,望之常由落势”。《国语》说:“所谓虞者是也,按古字虞同吴,吴山亦虞山,因其位西方,故曰西镇”。《杜氏通典》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泰山,祭于兖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南岳衡山,祭于衡州,南镇会稽,祭于越州;中岳嵩山,祭于洛州;西岳华山,祭于华州,西镇吴山,祭于陇州;北岳恒山,祭于定州,北镇闾山,祭于营州。其牲皆用太牢祭祀”。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吴岳封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间(公元756——759年)封为天岳王。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封为应灵王。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封为成德永靖王,岁时祭祀。清代因之,每逢祝典祭遣大臣致祭。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月,钦颁宸翰额曰:“五峰挺秀”四字,刻石碑立于庙院。

吴山共有十七峰,有名者五峰:

镇西峰:位四峰之中,卑而独秀,诸峰列峙,初赐封号,即此山也。

大贤峰:镇西峰之左,凝蛸插天,秀拔突起,有俨然拱肃之状,因之名曰大贤峰,左有四小峰。

灵应峰:镇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值岁天旱,乡民祷之,灵雨辄应而名。峰左有二峰,右有一峰。

会仙峰:灵应峰之南,层峦叠嶂,林窕幽窈,时有逸人高士,因以名焉,北有一小峰,南有四峰。

望辇峰:在大贤峰之左,秀而群秀,形若北顾,相传名为望辇,示翠华在咫尺也,左有小峰。

另有笔架山、一水河、王师岭、神岔沟、晴岩飞雨、判官池、玄鹤巢、一天门、真人湫、西镇灵湫、栖霞洞、食霞洞、牛心石、大王湫、雷神峰、八稜碑、真人洞、阎王砭、雷神洞、玉凤洞、凤凰石巢、御香亭、仰至亭、漱玉亭、整衣亭、倚云栖、啸月亭、游海亭等胜迹。

据《隋书礼记》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正月,准西镇吴山造建庙宇,后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降敕增修,轮换一新,并遣官颁赐真香炉一座。永乐、正统年间,都有修建,特别是永乐后各帝登基,皆遣重臣祭祀。

山下约二公里处,有吴岳庙的大建筑群,庙宇栉比,巍峨堂皇。据《陇州志》载: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遭五代兵燹,屡毁屡建。明代大为扩建,庙东十华里处还修有“远门殿”,建筑辉煌,亦甚壮观。清代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小祭由府台致祭,大祭由朝廷礼部派专使致祭。每祭必立碑书刻诏旨、祭文及主祭人姓名。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石刻吴山全图一碑和清代康熙帝亲笔书写的“五峰挺秀”石碑,更为珍重。庙宇大门两侧竖有座狮,两根盘龙铁旗杆顶端铸造二层方斗,四角竖有四支小铁旗,下垂四个铁马,夜静人寂,铁马秋风,颇有飘飘然欲仙之感。

吴山周围,山深林密,各种珍禽异兽昼伏夜出。山林中的乌稍黑蛇,大者丈许,也是很独特的。香樟、麋鹿、豺狗、野猪成群结队,熊、豹、狼屡见不鲜。山上生长着各种药材约二百余种。漆树遍山,每年四川等地的割漆者络绎不绝。

吴山每年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四日为庙会期,陕甘两省赶会者甚多,成为一个较大的交易市场。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匪首王友邦盘踞吴山达三年之久、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庙院内石碑群多被砸毁,仅存者二、三碑(当地群众埋藏地下幸免损坏),两座铁旗杆亦被砸毁。原来雕梁画栋之金屋,已成断垣残壁,游人至此唉声叹气,甚为惋惜。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t ©2003-2021 Powered By 陈仓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