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宝鸡县,不管是川原、山区或丘陵地带,大都有苹果园的分布;有些机关院落,农家庭院,也不乏苹果树的栽培。它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增加了经济收益。饮水思源,谁将苹果引进宝鸡县的?是已故的梁崇宁先生。他生前县政协委员,县三界人民代表。梁崇宁先生梁崇宁先生是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人。一九三O年考入西安高级中学,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热爱科学。上学期间因家业不景气,就有从事苹果事业的想法。一九三二年,其父病卒,兄长早已分居,家业无人支撑,随即辍学。回家后一面在磻溪宫、惠家湾、福庆寺等小学任教,一面整治他家荒芜的十三亩桃园。过去因无专人管理,加之难御虫害,所结桃子除鸟雀啄食外,一无所获。这时他砍去桃树,育上了白果树,做好嫁接苹果的准备。一九三六年,白果树长成幼树,他从西北农学院取得苹果枝接穗,初次嫁接,成活了五十余株。品种有柳玉、红玉、国光、味精等。至此,苹果得以在宝鸡县的土地上安家落户。
以后,逐年扩大,到一九五三年发展到一百七十余株,又增添了大元帅、五月鲜、黄奎等约十余个品种。当第一批果树到挂果龄的一九四三年,他便弃教专事果园了。
梁先生作务果园,从耕耘、施肥、灌水到嫁接、整枝、疏果、防治病虫害、收摘、储藏等全部栽培技术,是从西农学来的。他均按科学方法管理,并在实践中努力创新。概括先生二十二年之园艺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严。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严格按照节令要求及技术规程作务。大如整枝疏果,小至刀剪消毒,一丝不苟。我与他家近邻,每与其三子梁积耀交谈,他感概地说:“家父作务果树可谓严矣!怕病虫潜伏越冬,每到霜降后,率领我们兄妹四人冒着瑟瑟寒风,楝拾园中未扫净的落叶。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仍不停止,直到全园没有一片落叶才罢休。家父还常常一边捡一边讲《水浒》、《薛仁贵征东》等故事,虽然冷,我们仍欣然坚持到底。除将落叶用作家庭燃料外,到惊蛰之前,若有存留、必付之一炬。对果皮、烂果全部深埋,不许随便丢弃。高处尽量利用梯凳作务,万一爬树,只可着袜,不可穿鞋。如果树皮破损一点,必须进行消毒,并作保护处理。”由于严,在经营的二十二年里,果树为发生过大病虫害。有毒农药仅用过少量的DDT和六六六。
(二)细。作务果树极为精细,惹得群众说:“老梁给果树寻涩哩!”当幼果像纽扣大时,疏第一次果,一束留两个;当核桃大时,疏第二次果、一束只留一个;长至鸡蛋大时,除去把柄周围的败叶;苹果挂色时,掐去遮盖的叶子;光照太多时,又套上一个厚纸袋。他对务苹果专心,加之记忆力强,曾笑着对子女说:“任你们随便摘一只苹果,我一端详,就知道是何树何枝上的”。三子不信,曾好奇地几次这样试验,回回合契若神。他的工作精细,记忆力之强,实在令人钦佩!
(三)勤。梁先生长年累月地为果树操心,经常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他平时不走亲戚、不看戏,将全部心血倾注到园艺事业中去。由于多年作务果树,养成头老向上仰视的习惯。直到晚年,其仰视姿势仍改不过来。他在作务果树中,既重视学习西农的经验,又不断潜心钻研。象他在改善苹果大小,年产量差异方面,利用果园土层厚、灌溉便利这些有利条件,培养地力。严格控制挂果年龄和挂果数量,培养树力。少年树不足七年不使其挂果;青年树树冠不达标准不准挂足果;壮年树不使其挂狂果。小年开花期,延请蜂农在园内放养蜂群。这些措施,使该园苹果大小年产量相异无几。
由于他作务严、细、勤,换来的是果实累累。最大的一株“味精”果树,树身粗如桶,能挂几百斤果。果子个儿大、色泽鲜、果实脆、味道甜。一九五六年,宝鸡市苹果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先生不求眼前小利,为保证果实挂果时间长,竭力培养树力。因此,初期产量不高。一九四三年开始有收入,且逐年增加。直到一九五三年,产量达到两万余斤。
一九五六年果园入社,一九五八年先生因从高凳跌伤,改行从医。后来,因新的作务人员,调换频繁,一般不懂果树作务技术,杀鸡取卵,只求产量,几乎不疏果,七、八年光景,树力匮竭、腐烂病蔓延,致使大批果树死亡。而后园子成为梨、桃、苹果、蔬菜等的大杂烩。先生在社教中被错戴上地主分子帽子,遭受迫害。一九七一年含冤而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家错划的地主成分得到纠正。时逢盛世,振兴中华之际,整理他的园艺业迹,发扬唯科学是举,实业自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无启迪激励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