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景星,字紫垣,号阳平。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三月三十日,世居宝鸡县阳平镇集贤村。宣统二年,以水患迁居住北红房村。其父渭阳公清赐举人,有子二,先生居次。少聪慧,承家学陶冶,学有根底,弱冠游邑泮。以优等首名补廪生,修业于凤起书院,继入关中大学。先生文崇朴实,黜浮华,以是深研无进展,兼之辛亥革命,时局不宁,遂绝意仕途,蛰居执教终身。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任岐山县高等小学堂教员。宣统年间曾任宝鸡县高等小学堂堂长、凤翔府中学及凤、邠、乾等初级师范学校教员。辛亥革命后于民国年间任宝鸡县临时议会议长、陕西省议会候补议员、陕西省立第二中学教员。民国三年因捐资兴学有功,陕西省政府授予三等嘉祥奖章。后任宝鸡县虢镇民团总局局长,曾受陕西省政府“功在桑梓”奖章。民国九年任宝鸡县第二高等小学校长,继任宝鸡县财政局长、财务委员会委员、兼任华洋义赈会宝鸡分会主任、县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顾问,宝鸡县第一图书馆主任等。
先生善于处世,平易近人,谨言慎行,与人无圩。兼之育才有方,诲人不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民国年间西府学界人士,莫不出先生门下,奉先生为楷模。二十七年秋,门人贾守善、杨紫梁、王起功、彭述等三十余人于亚平镇红房村为先生竖一德教碑,足证先生教泽之深矣。
先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一毫莫取,苟非伊之所有。数度主持财政,从未有误。民国十九年西北民军杨万青部进驻宝鸡,县府人员各自逃匿。先生临避前将县财政局积存之数千银元,黑夜与勤务丑蛮埋于局东桑园。事后政局稳定,所埋银元分文无错。语云:“疾风知劲草,岁寒识松柏”。先生之节操亦于此证之。
光绪三十三年,渭水暴涨,冲毁阳平民田数百亩,灾情惨重。先生于岐山高等小学堂闻讯后,立即返县。各方呼吁,并橛请知县杨宜翰减免阳平田赋。几经交涉,终获陕西省政府批准,免去了田赋,阳平百姓赖以活命。为报答知县杨公德政,民众于阳平镇东街为之建祠,竖德政碑,以表彰之。杨公之德政实先生之臂助有以成之也;阳平人民缅怀杨公之德政,亦即缅怀先生之德泽也。
民国十八年陕西西府诸县大旱,秋夏未收,赤地千里,饿殍遍地。阳平镇梁家庄男女百余人欲就食他乡,又恐外省阻难,先生见义勇为,成全其事。面请县长发给逃荒护照,吁请沿途乡镇验照放行。灾民始得结队就食他乡,赖以生存。该庄梁福堂、梁银学等人,至今常为人津津乐道先生再生之德。
先生擅长诗文著有《阳平集》,手稿尚存。
先生子四,长子晎,西安政法大学毕业,曾任职陕西靖国军宋向震部,讨伐张勋复辟之役中在晋南作战受伤,返家身亡,时年二十八岁。次子璜,省立二中毕业,二十一岁病殁。三子瑜,四子珂皆为农民现健在。生女二,长女玉玺适岐山马家早殁,次女清香适虢镇胡耀荣。孙世德,现任宝鸡县政协委员。
先生执教从政数十年,处事公正,竭力为民。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病逝家中,享年六十六岁。宝鸡县政府拨给治丧费二百元,以彰其德。在
× × ×
紫垣先生为吾邑先辈,我与先生从不相识。一九四八年秋,以编市图书馆志赴阳平,始涉猎先生之事迹。深感其道德、文章,足以光今世而昭来兹,故不拙简,秉笔直书,以旌先生光辉。然时过境迁,老辈凋零,苦无资料,仅就访得事实,难塑先生形象之万一。敬望先生故旧友好深知其业绩者,提供资料,不吝指教,使之更臻完善斯所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