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嬗更之际,宝鸡县有两个人先后入阁拜相,名垂青史;一个是在清朝曾任翰林国史院大学士的党崇雅①,一个是曾任南明东阁大学士的杨畏知。前者在本县几至家喻户晓,后者,知道的人却不很多。
杨畏知(?——1650),字介甫,号堪我②,宝鸡县北庵堡人。明崇祯三年(1630)解元③。崇祯十五年(1642)中史惇榜进士④。初任司务,升主事,寻迁员外郎,督饷真定(今山东正定)等处。因其廉洁奉公,才干卓荦,寻因疾告归⑤。当时天下纷扰,灾眚并臻,外忧内患,迭相交颇。明廷以四方多事之秋,正值用人之际,特起用杨为云南副使,分巡金沧道⑥。莅任不久,即值武定府(今云南武定)土司武必奎叛,连陷禄丰、广通诸县及楚雄府(今云南彝族自治州)。畏知率兵诛灭武必奎,收复楚雄。嗣又阿迷(今云南开远县)土官沙定洲作乱,占据云南(明云南即今之昆明市)。云南巡抚吴兆元无计可施,只得以招安相羁縻。沙遂西徇,围楚雄。杨畏知慷慨誓师,督众坚守,伺隙出击,击毙无数,被围数月,城终未陷⑦。
崇祯十七年(1644)春,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亡。五月,史可法、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菘,年号弘光。翌年(1645),弘光帝被满清俘杀。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继立。闻畏知平叛有功,忠义可嘉,晋授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⑧。
顺治三年(1646),唐王败死。十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今广东肇庆市)监国,旋即帝位,改元“永历”。斯时,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已被满清占领,残明势力仅局限于西南一隅。当民族生死存亡之关键时刻,杨畏知积极拥护南明,锐意反满复明,誓死报国。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即1647),张献忠在四川系充遇难,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由四川退居云南(今昆明),围攻楚雄。畏知战败,愤而投水,被孙可望部下救出,幸得未死,杨自知被俘,只求速死。因而坐于地上,戟指怒骂。孙可望早知杨是陕西同乡(孙等皆是陕北人),两榜进士,刚正廉明,十分钦慕,今又亲赌其英雄气概,益为钦服。遂下马,将畏知扶起,温言悦色地说:“老先生受惊了!我来此,亦欲匡扶明室,同力抗清,非有他想也,望先生不要误会。” 畏知闻说,二目圆睁,寒光炯炯,逼视着孙说:“是真是假,想骗我吗?”孙说:“老先生倘若不信,我当对天折矢盟誓。” 畏知沉思良久,对孙说:“果真如此,当依我三件大事。”可望问那三件。畏知说:“一不可再用伪西年号;二不可随意杀人;三不可烧杀抢掠、奸淫妇女⑨。”可望一一允诺。于是同返楚雄,遂走沙定洲,使楚雄迤西八府生灵免遭屠戮,全仗畏知居中调停斡旋之力。
孙可望是陕西延长人,从张献忠起义,被张收为义子。张死后,众推孙可望为尊。是人奸诈凶险,野心颇大。后在南明制造分裂失败,转而降清,实为义军败类。他在云南,虽归顺南明,概言不由衷。一些无耻士大夫趁机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竟推戴孙为“平东王”,以干支纪年,且铸了“兴朝通宝”币10。大敌当前,本应和衷共济,出生入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但孙却凭借手中兵权,迷恋于个人的高官厚禄,一意挑起内争与分裂。对此无耻行径,畏知深恶痛绝,常感叹歔欷,抵掌谩骂,几次惹怒孙可望,亏李定国、刘文秀等解救方免杀害。在杨的激烈反对下,孙被迫取消“平东王”称号,遣畏知赴肇庆,表示愿意臣服南明,但要求朝廷封他为“秦王”。朝廷以异性无封王例加以拒绝;最后采纳了杨畏知的建议,封孙为景国公。并加畏知兵部尚书,与赵昱赍敕回报。
泗城(今广西凌云西南)守将胡执恭为了巴结孙可望,串通他人盗用空敕矫命封孙为“秦王”,孙受假封而大喜。及畏知捧真敕至,孙骇愕不受曰:“我已封为秦王,如何又封景国公?” 畏知告诉他封王是假,封景国公是真;而胡执恭反诬封公是假,封王是真。当时真假莫辨,孙便将二人下狱,遂遣使至梧州(今广西梧州市,时永历皇帝迁梧州)问故。结果得知未曾封王,孙立刻露出狰狞面目,亲领大兵破广州、桂林,逼得永历皇帝只好逃奔南宁。万般无奈,只好封孙为“翼王”。然而,孙恃势要挟,不封秦王誓不罢休。畏知眼见形势愈益严重,就婉言劝孙:“秦、翼皆王爵,无分高低,就此可以作罢11。”但孙不听,二次遣畏知赴南宁(今广西南宁)讨封。为达目的,孙预先又遣部将贺九仪、张明等人领兵赶赴南宁,将朝中阻碍封王的耿直大臣严起恒、杨鼎好、刘尧珍、吴霖等人杀害,并抛尸江中。事毕,畏知方至。骤闻惨变,涕泣泪下,痛苦失声。思念自幼立志报国,然遭时不造,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数年来,辗转流徒,抛妻别子,置生死于度外,无非为驱逐鞑虏,救国拯民。逮永历称号,四方响应,景从乐附。又有瞿式捛、严起恒等一般老臣辅弼于内;何腾蛟等一班武将御敌于外,正是复明有望。谁料瞿、何不幸殉国,目下朝廷又受孙的凌逼;严起恒等仁人只是又遭荼毒;眼见国是日非,救国无望······历历细思,不禁涕泪滂沱。痛哭中对孙可望的心净做了无情的詈责。畏知在国难当头所表现的凛然正气,使满朝士庶深受感动。永历帝即拜杨畏知为东阁大学士,(明代大学士实即宰相),与吴贞毓共同辅政。
孙可望见畏知讨封不回,又听说杨被拜为宰相,还在朝堂辱骂自己,勃然大怒,遂设计将畏知骗至贵阳13,当面斥责。畏知目睹孙的倒行逆施,愤恨已极。一腔义愤,无可发泄,遂除头上冠朝孙面部狠狠击去。孙躲闪不及,被击得头昏眼花,顿时恼羞成怒,遂拔刀朝杨砍去14,······铁骨铮铮的杨畏知就这样以身殉国了。
杨畏知遇害后,南明朝野,甚为悼惜。永历皇帝亲为哭祭,并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烈15.楚雄一带人民因他保全地方,政绩卓著,特立祠四时祭祀16.数年后,有一个姓张的军门为他的正气所感动,费尽周折,将他的遗骨运回故里,安葬陵原17。
杨畏知生在大变革的时代,他那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碧血的浩然正气是永世不灭的。
注释:
①、《杨畏知传》载《明史》二七九卷,《党崇雅传》载《清史稿》二三八卷;
②③④⑤1517见许起凤乾隆廿九年纂《宝鸡县志》;
⑥⑦⑧⑨101112131416见《明史·杨畏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