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初芳同志,在学习上坚持上进,在教学上深入钻研,在生活上艰苦奋斗,这是宝鸡教育界人士深知的。我与温初芳早年是西安师范同学,后又在宝鸡教育界共事多年,深知其治学精神,兹述如下:
(一)艰苦奋斗力求上进
温初芳,字滋生,宝鸡县甘峪乡甘峪村人。九岁时在私塾读四书、诗经、幼学琼林等书,民国六年(1927)入宝鸡县第一高等小学(宝鸡西于小学);在高小他最喜爱算术,从而立下了将来要在数学方面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坚强意志。
民国十八年(1929),温初芳考入西安第一师范学校。在师范,他最感兴趣的是代数、几何、三角课目。四年毕业后,回县教小学,他任的课多为数学。为了更进一步深造,他想考大学,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中数学等课。一年以后,他说服家庭(因其家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学费,阻止他再上学),冲破各方面阻扰(因县政府和学校不让离开)去北平报考大学。尽管他有同等学历,但是初师毕业文凭,不能报考大学,他只得回西安入省立高中读书。当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后,再去北平进行复习。这时“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慌慌不安,学校停的停,迁的迁,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只得返陕,在城固县国立西北联大上学(理学院数学系)。在这期间,日寇大举进攻,国内政治纷乱,抢杀逮捕之事,时有发生,在这极不平静的年代,温初芳同志在学习上从不放松,坚持四年大学毕业(1942)。
(二)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不骄不傲
苍天不昧苦心人。温初芳同志由于学习刻苦,每学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所以陕西省教育厅每年发给他奖学金五十元。可是他毫不自满,而是坚持学习不辍。
有一次,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温初芳被选为选手,他在城固北联大参加竞赛,曾荣获荣誉奖状。这个荣誉奖状的取得,当然是件不容易之事。报纸上一登载,同学纷纷来信祝贺,而他却处之泰然,分毫未有恃才傲物之表现。
大学毕业时,温初芳作了一篇有声有色的论文,其论文是“用曲线仅作图”。因为欧氏几何作图工具,是用圆规和直尺,它既不能把任意角等分,也不能把圆周展成一条直线;如果加上抛物线,许多作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篇名噪一时的论文给人有石破天惊之感,莫不一睹为快。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竟被人抄走,现在无法查证。呕尽心血的成就失遗,实在令人可惜。
(三)乐于助人,教益遍宝鸡
学习为了应用,应用可以促进学习。温初芳始终坚持这个目的进行数学研究。他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曾任宝鸡中学校长,兼教几何、代数,民国三十七年(1948)在虢镇中学教平面和立体几何。一九五六年在宝鸡中学教数学,一九五八年被调到宝鸡大学担任高等数学教师(包括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无穷级数)。这时,他是宝鸡屈指可数的优秀教师,政府曾让他去临潼疗养院疗养。后因宝鸡大学停办,一九六三年他又回到宝鸡中学任教。在这期间,他担任陕西省宝鸡专区数学特约研究员,曾赴扶风、兴平等县参加数学观摩教学。他平时不多言谈,但在陕西观摩总结会上,常作热情洋溢的发言,曾博得与会同志频频首肯。倘非学有专长,焉能臻此。学生们说:温老师教益遍及宝鸡地区,当不是偶然的了。
一九五零年,他在宝鸡中学任数学教师时,曾在全市中学教师数学观摩课上讲过“园内接正十边形作图”;对宝鸡西关石油库库顶部帮助计算过;宝鸡渭河铁路大桥的跨度与桥墩也曾帮助研究设计。由于他经常在实践中证验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不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温初芳同志的心一直操在学科上,不达目的不休止。他在教课时,一贯为先生学习设想。在风华迷离、人人追求富贵的旧社会,他从不以自己的所学知识为自己谋私利,经常默默无语,走路时头向右方偏着,若有所思。课间休息,教师们都在抽烟、喝水、谈天,而他在烟雾缭绕、笑语喧哗的休息室里,每每独坐一椅,很少和同事们说谈,只见他一会儿翻看讲义,一会儿试验教具,或者静坐默思。夏天着单衣时,他习惯于用手搓膝盖下部,意在准备筹划上课,怎样进行教学。
温初芳同志谈他的教学体会时说:“熟能生巧。我认为把课备好,才能教好;备课时间是无限的,不能说我把课备好了,再不想问题、不思索方法;要教好课,需时时想,课后检查得失怎么样,这才算备好了课,。为了教好课,,一定要把教案背过,越熟越好,但在课堂上不受教案束缚,而要运用自如,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灌输科学,不但重言教,而且重身教,他的教学体会恰似一面镜子。正是因为这样,他培养出的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位学习有毅力、教学有经验并深受人们热爱的温初芳同志,天不假年,竟于一九八六年农历三月八日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遐迩之人闻之,莫不为之洒泪以悼,足见教泽之深入人心。
我仅从个人所了解的温初芳同志粗略叙述,不足以概括其在数学上的成就,望知情者予以补充。